本周的题目要求是,结合母亲节跟最亲近的人说一些心里话。
做为一个年过四十的有你大叔,面对这样感性的题目,我是有一些畏难情绪的。
毕竟那些作为父母贴身小棉袄的女士,当然会对父母有更多的接触和理解,我们这些从小就被教育“好男儿志在四方”的男生,成家立业之前其实对于父母的关注是极少的。!
我的青少年时期,家对我而言更像一个临时的补充点,一个加油站,一个栖息地,更多的时候我都是奔波在学校、军营和单位。
但是很多事情经不起人们长期持续深入的思考,这一周我围绕这个题目几乎没有写出几个字,但是脑海里还是经常会有一些画面,随着不断的思考愈发变得清晰和鲜活。
夏日的下午,安静的农家小院儿。
我穿的背心儿打着瞌睡,坐在妈妈旁边,她静静地坐在那里摇着扇子。
我清楚的记得当时的很多细节。
我在军校读书,刚刚参加了长沙地区的抗洪抢险,望城、星沙,捞刀河,湘江往返奔波20多天,才回到老家休暑假。
在抗洪大堤和军校的经历,我从来不会对母亲讲,她也不问。
反正到家之后,人就完全放松下来了,心里没有什么压力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想睡觉。
吃过早饭想睡一觉,吃过午饭也想睡觉,晚饭吃了之后还是倒头便睡。
以至于家里人以为我是生病了,都想着让我去检查一下。
我自己却很清楚,其实自己只是因为前期太紧张、太疲劳的缘故。
试想一下,连续几周在抗洪大堤上扛沙袋,搬物资,搜救群众,哪里会有时间休息,那个弦儿时刻都是紧张的,毕竟当时自己也还是一个学生而已。
亲眼看着河堤决口了,看着物资被冲走了,心理上的压力也是很大的。
第二个画面是煤油灯下,我在订正错别字。
很清楚的记得那个字是就是的“就”,右侧的尤总是被我写成龙。
老师也不多说就是在作业本边上画一个方格不封口,而我已经连续三次写作了,也就是说老师给我画了两个方格了。
妈妈在灯下看到我作业本上的错字,异乎寻常的严厉说:“上学就要认真学,都错了两次了,还不知道错到哪里了么?”
那个错别字我是查了字典之后才改过来的。
这个事情距今有三十多年了,以至于我每次文稿中有错别字的时候,就会想起来这个场面。
一般都是三个场景的,其实我也真的很清楚的记得另外一件事情。
那是一个夜晚,村里放电影,应该是《少林小子》。
那个年代能够看电影就不容易了,更何况还是功夫片。
快放完的时候下起了大雨,放映员在放映机上打起来雨伞继续放映。
那个时候我只有八九岁,咋也不舍得回家找雨伞再来看啊,找来的时候估计早就放完了。
在雨里看的津津有味的时候,被老爸发现了。他自己带着草帽,手里的雨伞给我撑着让我看完,然后驮着我回家。
当时的我很傻,还问老爸:“我看完就回家了,你咋不在家里呆着,出来干啥?”
老爸说:“我在家里要是能睡成觉,还会出来找你么?”
老妈就在客厅里等着我回家,赶紧给我换了衣服让我睡觉。
我躺在床上,还清楚的听到妈妈在埋怨老爸,下雨了,还不知道及时的去找我回家。
如今我早已有了自己的家庭孩子,但是我总是会想起,那个农家小院的下午,安静的轻松的坐在母亲的旁边,享受着她用扇子送来的习习凉风。那个雨夜的晚上,被妈妈埋怨的爸爸。还有就是煤油灯下的批评。
其实在我的4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像这种难忘的场景还有很多。因为无论我是少年还是青年,无论我是学生还是军官,回到家里,或者说在母亲的眼里心里,我一直是个孩子。
作为十二岁就出门求学,然后参军工作的我而言,总有很多时候,很多场景会想念家人,想念妈妈。
我一般都不喜欢唱那些想念家人的歌曲,我只是喜欢吟诵唐代诗人孟郊的那一首《游子吟》。
我经常感叹诗人居然能够用三十个字,就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游子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我没有诗人的能力和水平,也不善于表达亲人之间的那种关怀和情感,我更喜欢用行动,更喜欢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每周打个电话,忙完一段时间之后陪他们吃一个饭。
因为我觉得电话接通的那一刻,就是母亲节;
坐到一起吃饭的那一天就是母亲节;
能够跟他们在一起的每时每刻都是母亲节。
最后也祝愿大家的母亲身体健康,平安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