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下雨天,我刚好站公司门口等餐,等餐的过程刚好看到了一场精彩的好戏。有个身着时尚,打扮靓丽的姑娘冲着饿了么的一个快递小哥大骂!“你为什么这么晚才送过来,菜都凉了,我要投诉你……她一边拿着餐一边喋喋不休。
送餐小哥脸上满是雨水,每次想解释又咽回去了。那位姑娘终于安静了些,快递小哥终于开口了:”姑娘,我打你电话打了好多次都没打通,你是不是号码写错了。姑娘看了下自己的手机号码,脸刷了一下红了。最后一位写错了!姑娘拿起餐赶紧跑回去了。
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每天类似这样的事都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刻上演着。
我们先思考,为什么姑娘一开始会那么生气呢?生气这个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呢?而后为什么又不生气了呢?
姑娘一开始之所以生气,因为她给自己讲了一个故事,送餐小哥不能及时把餐送给自己,甚至有可能是把自己的餐放到最后了!并且他看到了饭菜在有些凉了,所以非常生气!甚至不停地指责。这个行为产生路径就是如此。
通过这个行为产生路径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之所以会产生情绪,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对于我们所看到和听到的事物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直接导致了我们情绪的产生然后影响着我们的行动。
相信对于同样的事情有人肯定会充满感恩的情绪,在他的大脑里可能给自己讲了一个故事:“送餐哥很辛苦,下这么大的雨还来送餐,省得我再出去。甚至有可能他看到这么久没有收到送餐的电话,会自己去看下是不是地址或电话留错了”。
关于这个行为产生路径,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写过,更多的内容可以参考《你瞎呀,踩我脚干嘛!》在本文我们重点讨论,我们该如何主导自己的故事。
1、将事实和故事分开
事实就是那些真实发生的事情,而故事则是我们基于事实作出的判断,推论和归因。你会发现,同一个事实,我们可以编造出无数个故事来,而一旦你把事实和编造的故事区分开来,你就可以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只是我们从小到大都习惯了讲故事。
小的时候,妈妈太忙了,对自己照顾少了点,于是给自己讲故事“是不是妈妈不喜欢自己了……长大后,男朋友久久没有回自己的信息,于是给自己故事:”他是不是不爱我了,他是不是变心了……结婚后,老公回来晚了点,于是给自己讲故事“老公越来越不顾家了,是不是外面有情况……
每天我们的大脑都在不停地创造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感觉良好,只是很多时候,我们错把编造的故事当成事实了!也因此,我们需要警惕三类故事。
2、警惕三类巧妙的故事
2.1 受害者故事
”都不是我的错!“”要不是因为孩子,我才不会放下自己的事业了……
受害者故事,往往会把责任推给了外在客观因素或别人,并不会认真反思自己的责任,虽然让自己心里好受多了,但往往让人忘记从中吸取教训,接着一次次掉进坑里。
2.2 坏人故事
“隔壁老王太坏了,老是对我家媳妇……”“都是你的错,都是你造成今天这个局面”……讲坏人故事的人更喜欢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缺点和不足,并且很喜欢给对方贴一些负面的标签。
讲坏人故事的人,对于事情往往都会有双重标准。比如晚上回家太晚,并且忘记打电话。如果对方这么做,他可能会说:你怎么这么粗心,都不打个电话,我都担心死了!如果是自己这么做,可能他会这么讲故事:“我是比较晚回家,也没有给你打电话,但我这不是为了工作的事,为了多赚点钱!”
2.3 无助者故事
“哎,发生这样的事我也没办法”“我也无能为力呀”“遇到这样的事我又能怎样呢?”讲无助者故事的人会变得消极,并且也不太喜欢采取行动。
我们之所以喜欢讲这些故事,是因为它们可以迅速让我们脱离困境,一个想法就可以把自己内心的问题解决了,同时它又是看起来那么合情合理!也为我们言行不一致找到了借口!
3、说出故事的其余部分
3.1 把自己从受害者转变为参与者
“我是否有意忽视了自己在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
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找到自己的责任,意识到自己是不是对问题的认识有失偏颇,意识到自己忽略了自己的错误,夸大了对方的错误。
3.2 不再视他人为坏人,而是正常人
“为什么一个讲理而正派的人会这么做?”
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把对方看成一个正常的人,摒弃偏见。随着我们经历的越多,我们慢慢会发现其实对方的目的并不重要,我们也很难正确揣测,我们更重要的是关注他的行为对我们产生什么样影响。
3.3 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
“如果我想达成我的目标,我该做些什么?”
比如有些父母在对孩子发火完后,心里有些内疚,但马上告诉自己:“我也不想呀,没办法呀!孩子淘气,我火气一上来控制不住我自己呀!”这时候,可以转化一下思维,如果下次我准备向孩子发火时,我应该如何避免?
本文小结:我们简要说明了形成产生路径。看见或听到——讲故事——情绪——行动。处理自己的情绪最为关键就是讲好故事。
因此,我们需要注意三类故事:受害者故事,坏人故事和无助者故事。
最后我们讲解了对应这三个故事的三种策略:从受害者转化参与者;不再视他人为坏人;把无助者转化为行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