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刚刚拉开帷幕,移动产品成为了中国银行业的新战场。为在新战场占有一席之地,各家银行开始纷纷尝试自己移动产品的敏捷转型,更有甚者开始重新组建IT团队,用敏捷的方式重做原有的手机银行产品。
但这些转型往往在6-12个月后显示出明显的疲态。基本的实践都已经导入了,团队似乎已经“敏捷”了,但产品的响应速度并没有变快多少(想法的提出到上线的时长),产品的线上月活也没有显著的提升。那么敏捷转型到此就结束了吗,敏捷转型的下一步我们又该做什么?这篇文章作者将以多个实际案例出发,为大家揭晓银行业的移动产品如何从团队敏捷走向真正的产品敏捷。
团队敏捷是必要的,它是产品敏捷的必经之路
银行移动产品的敏捷转型很难一蹴而就,团队已经适应了“慢节奏”,习惯了阶段式的开发方式,敏捷的导入,无疑是一场变革。大规模的灌入标准化实践,最后的结果只会是“有形无实”,就像办公室中贴满五颜六色便签纸的白板,最后都沦为装饰品(数周也不更新)。
团队敏捷作为敏捷转型的第一步,以了解团队、分析痛点为前提,定制化的导入实践,让团队从传统向敏捷的开始转变。转型团队敏捷聚焦IT研发团队内部,包含产品、研发、测试人员,目标是:
- 打造出一支敏捷迭代运作的IT研发团队
- 建立团队级的敏捷流程及工程方法
- 以及初步形成内部改进的种子力量
以50人的手机银行团队为例(4个全功能团队),团队敏捷从开始转型到稳定运作会持续4-8个月的时间。具体的转型过程就不在这里多做论述了。如果您的团队已经满足了以上的3个目标,那么恭喜您,您的团队已经迈出了敏捷转型的第一步。
产品敏捷的目标
“创业像开车,而不是发射火箭” ——埃里克 莱斯(精益创业的作者)
做产品也是一样。环境变化太快,产品很难像发射火箭一样,经过长时间缜密准备再发射验证。产品要像开车一样,有一个前进的方向,之后在行驶过程中根据外界的变化快速做出调整并验证,产品敏捷的目标也将聚焦于此。
- 帮助产品构建像“开车”一样,可以根据外界变化做出快速响应的能力;
- 在产品演进的过程中,帮助产品选择相对正确的“行驶”方向,帮助产品实现“弯道超车”。
很显然,团队敏捷,主要聚焦于研发团队内部的改进,对以上两点的影响并不大,更像是敏捷的萌芽和生长阶段。产品敏捷是以上述两点为目标,端到端(想法的产生到功能的上线)的分析及改进整个产品的实施过程,像是敏捷的开花结果。
走向产品敏捷的三个关键点
一、构建产品快速响应的能力
产品TTM(Time To Market)的长短体现了产品的响应能力的高低。以TTM的持续缩短为目标,是整体转型的关注点从“资源效率”到“流动效率”的改变,分析“流动单元”在产品端到端的实施过程中的流动情况,找到瓶颈点并加以改进,来持续提升“流动效率”,是转型的关键,主要分为3个步骤:
- 分析并定义产品端到端的实施过程;
- TTM的相关数据采集;
- 基于VSM的持续改进。
步骤1:分析并定义产品端到端的实施过程
团队敏捷中我们聚焦IT研发团队内部的迭代运作,在产品敏捷,我们需要以版本为维度,以需求为“流动单元”去梳理并定义端到端的研发过程,关键点是将产品版本与研发迭代融合。
如下图,以某金融产品按月发版,研发双周迭代为例。需求分为Epic,Story两个层级,Epic为解决一个用户问题,Story为实现Epic的功能拆分。在版本迭代,我们关注的是Epic的流动(一个版本会包含多个Epic),从想法的提出,到最终的上线。在团队迭代来研发产品,我们关注于Story的流动,从Sprint Backlog的确认,到功能的持续交付(SIT环境)。端到端的实施过程覆盖了所有活动、产出件及流程流转,每一项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每个产品的运作方式都有可能不同,重点是加强各个角色间的协作,使得团队适应该种运作方式,可以稳定的运作。
(某金融产品 产品端到端实施过程)
步骤2:TTM相关数据的采集
数据采集的前提实施过程梳理清晰且团队稳定运作。根据实施过程,我们可以清晰的得出Epic和Story的两条价值流,如下图。TTM是每个Epic从概念到上线的平均时间(如果Epic都是运营类的小需求,建议做合并成一个Epic)。当然Story的大小我们是可控的,Story的产生到集成测试完成的时间我们也要关注。
(某金融产品 Epic、Story的价值流)
数据不是通过WorkShop的问问答答就能得出的,需要借助电子工具的辅助,做准确的分析。首先作者对于电子工具的态度是:工具是辅助运作,而不能影响运作,不能出现由于电子工具的限制而改变运作结构。电子工具的目的是便于过程管理及可视化。
作者推荐的工具是Jira,Jira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配置实现高度的定制化,以及开放API数据接口(商用版)。作者建议抛开Jira中大部分的预定义好的模板及元素,根据现有的运作方式,做深度的定制(例如Story元素的重新定制)。从Jira中“问题属性”、“字段”、“界面”、“工作流”、“权限”等的自定义,到Jira Agile中的“看板”,“阶段”,“移动规则”等自定义。由于是相对于底层的定制,所以配置起来比较复杂,这里要保持开放的心态。
如下图,根据运作方式,在关键节点引入Jira做管理,并且根据运作方式,确定Jira的使用规则。
(某金融产品 配合运作方式的Jira使用)
在上线了2-3个版本后,我们就可以尝试做数据的采集及分析,Jira提供了方便的API接口供我们提取数据,要注意数据清洗及公式的配置,最后得出每个版本的TTM时长。
步骤3:基于VSM的持续改进
我们使用的实践是精益中的VSM(Value Stream Mapping)价值流图,来做持续的改进。通过Jira中的数据,建立Epic和Story的价值流图。以Story为例,如下图,数字为Story在该阶段的平均停留时长(天),按照迭代做分组。分析数据找到可能的问题点,很明显前4个迭代“待联调”和“测试中”的用时很长,之后去做该阶段的原因分析并尝试改进,再分析新的数据(第5个迭代的数据提升),以做到团队的持续改进。
当然了这里面的问题点是多样的,组织、需求、管理、技术等因素都可能成为问题的原因,这里的重点是找到核心问题,拿着数据证明去尝试解决,最终也可通过VSM也来体现我们的转型成果,这也是真实的量化的数据。
(某金融产品 前5个迭代,Story的VSM)
电子Dashboard。持续的Excel取数很难做到实时。尝试做电子Dashboard,做到价值流实时可视化,便于信息的透明化及持续改进,为提高产品的响应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详见下图。
(某金融产品 价值流Dashboard)
到此阶段,您的团队已经有一套端到端的稳定运作方式及电子管理平台,可视化的VSM来体现问题点及成果展示。剩下的就是大胆去做瓶颈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来持续的提升产品的响应能力。
二、帮助产品实现“弯道超车”
金融科技企业对中国银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多家传统银行直面差距,定义自己的移动产品策略是“追赶”,产品经理的惯性思维,“XXX有这项功能,做了这项优化,我们的产品要把它加上”。当然了如果落后,追赶固然没错,但在追赶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制定赶超的策略。
金融需求无处不在,衣食住行娱每个细分场景都有金融需求出现,对于传统银行,信誉,数据、网点、存量用户等都是自有的优势。那么结合用户的需求与自身的优势实现金融产品创新,才是“弯道超车”的关键。
利用设计思维的方法来获取、定义及实现用户的需求。扭转业务、产品、研发等角色的本位思维,从提出需求走向了解用户痛点,从实现需求走向为用户创造价值。
(设计思维的双钻模型)
建立产品内部的创新机制,抛开传统银行自身的限制,鼓励全员创新。如下图,从一个创新想法,到MVP的制作验证,最快只需要3周的时间。立项通过的想法进行2-3个月的孵化验证,最终有望形成新的商业产品。过程中给予创新者创新教练、团队资源的专项支持,内部创新的同时也在培养团队产品思维,提升团队的产品能力。
(某银行的内部的创新机制)
三、培养内部教练队伍
这个是敏捷转型的基础,需要进行管理、技术、产品、创新等内部教练的梯队建设。组织中缺少的是经验积累及专有人才,而不是流程规范。之后作者会以专文来讲述企业内部教练的体系建设。
总结
在移动金融产品的新战场上,银行的移动产品需要从“发芽生长”的团队敏捷,走向“开花结果”的产品敏捷。
三个关键点助力产品迈向产品敏捷:
- 通过产品开发过程端到端的梳理与定义,电子工具的引入,基于VSM的持续改进,来持续缩短产品的TTM,构建产品快速响应的能力;
- 使用设计思维打造产品,并建立产品内部的创新机制,来实现金融创新,帮助产品实现“弯道超车”;
- 建立企业内部的教练体系,注重人才培养及积累经验,来推动敏捷的发展,促使产品持续进步。
最后,希望中国银行企业把如今市场中的不确定性,看做是产品的新机遇。对于这种新机遇的驾驭的能力,将成为产品优胜劣汰的关键。
文/ThoughtWorks 季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