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在扫墓祭祖的清明时节,随处弥漫着缅怀先烈的气息,各家各户都匆忙地准备着祭祀先人的物品。有那么一个地方,那么一群人,正在以另一种方式追忆过往。
这是一个根据我奶奶那一辈老人的记忆碎片拼凑起来的,关于一个居住地的不完整的真实故事。
曾经有那么个地方,拥抱绿地、民风淳朴,家家夜不闭户。现如今只剩下成片堆积着的沙土和缓缓向前流淌着的溪流。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大约是五六十年前,在九龙江畔的莲花溪边居住着数十户的人家,用当时的叫法,那里称为大坪社,我的奶奶就是当时社里一户人家的女儿。奶奶曾跟我说过,她小的时候村里所有人都很穷,整个社的人们一起干活,吃的是公家饭。没读过书的奶奶不明白那会整个国家的情况,只知道谁都吃不饱,不管东西能不能吃,凡是能饱肚大家都拿去下锅。根据奶奶的年纪和她所描述的判断,那很可能是在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奶奶说:“尽管当时过得很苦,但邻里之间都互相照顾,相互扶持着共同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那会,奶奶家可以说是他们整个社乃至整个村里最穷的一户人家了,每当需要缴交粮食时她们家总是拿不出,社里人都知道她家里的情况,常偷偷地帮衬着。
遗憾的是,人类永远都无法逃避大自然所带来的灾难,唯一能做只能默默接受现实。
由于溪水上涨,沿岸沙土崩塌,大坪社所在之地再也不能住人,包括奶奶在内的整个宗族的人纷纷搬离故土,散落到村庄的各个地方。没过几年,由于长期的饥寒和劳累,太奶奶和太爷爷相继离开了人世。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么多年过去了,清明时爸爸和叔叔们从没到他们的坟前去祭拜过,或许他们的墓根本就不曾存在。
半个世纪过去了,宗族里的人还未忘记他们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尽管如今还在世的也已渐渐老去。为了让祖先们都能和他们的家人朋友重聚,爸爸那一辈的人筹集资金建造了大坪社祠堂。
前年,那藏着世世代代人记忆的祠堂建立完成,在外流浪多年的亡魂们得以回家,爸爸和叔叔们代表奶奶去参加了祠堂的落成仪式,现今定居于村庄各处的大坪社子孙后代们齐聚于祠堂,谈论着过去发生在大坪社的故事。社里还专门成立了委员会管理日常事务,约定好今后每年清明都要相聚一次。
而就在今年我弟考上大学,委员会还专门为他摆了宴席,包了红包,说这是为家族争光的大事,值得庆祝。
曾经的大坪社早已随着溪水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中。相较于那些历史文化古迹的遗失,大坪社的消失如同洒落于地上的尘埃,不值得一提。可对于像我奶奶一样曾经居住在大坪社的人们来说,那是他们永远都无法抹去的记忆。
不知道这种在清明时节纪念大坪社,祭拜祖先的仪式能够持续多少年,因为不必说我,甚至于我的爸爸妈妈,大坪社也不过是存在于奶奶那一辈人记忆中的地方。
但我想,至少在未来的很多年里,我们都会继续在清明时走进大坪社祠堂,为大坪社的祖先们摆上几粒艾草果,插上一炷香,和相遇的人们共同追忆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口中的大坪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