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方多雨大都与厄尔尼诺现象“脱不了干系”。
那么,今年多地暴雨也是厄尔尼诺造成的吗?
什么是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是一种周期性气候现象,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每隔数年就会异常升温的现象,平均每2-7年发生一次。
厄尔尼诺-南方振荡现象(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简称 ENSO)是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和海风周期性变化的气候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厄尔尼诺-南方振荡现象中的升温阶段。
对于该现象的发生机制目前科学界有多种观点,通常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太平洋赤道上的大气环流—沃特环流—的改变有关。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中的低温阶段称为拉尼娜现象。
在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中间阶段,西太平洋低压和东太平洋高压 (或沃特环流)会造成海风自东向西将东太平洋表面温暖的海水和空气自东向西吹,同时低层的低温海水向上翻涌,造成东太平洋表面海水温度较低。而在厄尔尼诺发生前,赤道太平洋表面西风减弱或转向,从而使得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变高,最终导致厄尔尼诺的发生。在厄尔尼诺期间,热带降水和大气环流的正常规律被打乱,并在全球范围引发极端气候事件。
厄尔尼诺对中国的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
(1)台风减少。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2)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近百年来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2020年多暴雨洪涝的原因?
查阅资料和数据来看,今年厄尔尼诺是比较弱的,这意味着近期我国连续遭遇强降雨的背后另有原因。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确实出现了厄尔尼诺的现象,并且定义为了弱厄尔尼诺事件。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本次的“弱厄尔尼诺”时间是2019年11月逐步发展起来了,在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并持续维持厄尔尼诺状态,出现了连续5个月 Niño 3.4指数平均值大于或等于0.5℃。
不少研究者认为:北半球的高温热浪会导致全球暴雨和洪水的风险增加,海平面也会随之上升,而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多地的降雨,也可能与此相关。
在过去南北温度分布是北冷南热、赤道—极地温差较大的大气环流格局中,北半球形成的是较强西风带;而当全球变暖后,极地和中纬度之间的温差减小,西风带强度减弱,从而更易形成大振幅大气波动。
在中纬度地区的大气高压脊不断向北推进,压迫极地冷气团向南移动,向南的冷空气在地球自转等作用力的作用下形成高空冷涡,较强冷涡中的冷空气可到达长江流域与暖空气交汇,形成频繁发生的强降雨。
所以,高温热浪向北推进形成的高压脊向极地伸展,压迫极地冷气团南下形成冷涡,是形成全国多地降水的主要原因。
北京这场暴雨的成因
北京在8月12日这场声势浩大的雨,其实不只是气象因素导致的,而是大气污染和气象背景场共同作用。是环境影响极端天气的最好典型例子。
气溶胶是液态或固态微粒悬浮在气体中形成的体系,它会导致雾霾等大气污染现象,但过去认为直径小于50纳米的颗粒形成的超微气溶胶对天气的影响不大。但近些年来,研究逐步在推翻这一看法。研究人员分析了由城市空气污染等原因导致的超微气溶胶对亚马孙雨林的影响,结果发现这些超微颗粒在有些时候可加剧暴风雨,影响天气的“威力”还要超过较大颗粒。
超微气溶胶有助在空气中形成大量的小云滴,导致水汽凝结过程显著增强,相关过程所释放的热量还会增加上升气流强度,导致出现更强大的雷雨云,最终出现更大的降雨和更强、更多的闪电。
而在此次暴雨之前,北京的空气质量持续性处于细颗粒物污染较高的情况下,因此可以一定程度上认为,大气污染可能与气象条件共同作用,加剧此次暴雨。
当然本身来说,北京总体对流天气夏天也挺多的,地形也是个原因,毕竟三面环山。低压系统移动到山地,会增加旋度,进一步促进对流,只要配和水汽条件充分,就容易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