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何理解自己呢?在人类早期,一个人要理解自己要将自己依附于一个群体、一个城邦、或者一个国家,否则人无法理解自己为何存在。而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的。
今天我们介绍存在主义的先驱:齐克果。
齐克果,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从小受到严格的基督教教育,是一名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其哲学的中心思想基本上可以说是“如何去做一个基督徒”。
人生三绝望
齐克果经过思考,认为绝望是不接受自己不想要的自我或固执于现状的自我、最终“失去自我”。人生有存在三绝望:不知有自我;不愿有自我;不能有自我。
不知有自我:无法意识到有自我意识,这种绝望,没有自我意识到人不一定知道自己绝望,不一定能感到痛苦。
不愿有自我:当意识到有自我后,不愿意承担责任,为此他们也就不愿接受这个自己,因而不愿意有自我;
不能有自我:当意识到有自我,也愿意承担责任,但终无法实现自我,不能有自我。
人可能愿意接受当前的这个自己,重获希望,脱离绝望;也可能选择视绝望为最终真理,将自己置于永恒的绝望中。
存在三层次
面对人生的三绝望,齐克果将人的存在描述成三种不同层次:感性、理性和宗教性。
感性的人或是享乐主义者、或是热衷于生活体验的人,他们主观而具创造力,对世界没承担、没责任,觉得人世间充满可能。
理性的人则是现实的,对世界充满承担和责任,清楚明白人世间的道德、伦理规条,充满着不可能或疑问。
面对不可能和疑问,理性的人只有靠着“信仰的飞跃”(Leap of Faith)进入宗教性,用信念的力量战胜疑问和理性上通常认为是不可能的事。只有信仰,才能使人重获“凡事俱有可能”的希望。
所以,在齐克果眼里,并不是人信仰宗教,宗教才能影响人。而是宗教给了人关于人为何而存在的回答。他认为,对一个人而言,真正的“存在”是对个人而言的,是每一个个人面对神所做出的选择。“存在”是以个人为主,是个动词,是个人面对神所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
齐克果将人的存在从群体中剥离出来。把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来思考人为什么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