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小姐和男朋友大吵了一架,分手了。周围的朋友都感到惋惜和诧异,因为他们的感情一直都不错,M小姐对她的男朋友也是如此的好,很难找到这样一个把别人的生活照顾的无微不至的人,因此M小姐的朋友纷纷谴责她男朋友的不是,也劝慰她不必伤心,还能找到更好的。
"可是我就是不明白我为他付出了这么多,他竟然熟视无睹,反而对我越来越冷淡,越来越觉得习以为常。"M小姐委屈地和她的朋友谈起这段感情,唏嘘不已。
在我看来,也许问题就出在付出这点上。
中国的文化太过于强调利他,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在我们的文化中,付出是高尚的,索取是可耻的,如果你的付出是损害到你自身的利益,那么更能受到他人的尊敬。所以雷锋精神一直能在社会中广泛传扬,受人推崇,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利他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问题就在于如果我们本身就很匮乏,那么付出的越多,你的牺牲感就越强,表意识上我们会谦虚,会表示这是举手之劳,但是潜意识中我们就会形成这样的逻辑:我都已经付出了这么多了,你还视若无睹,不懂回报,你是个坏人。
M小姐在谈话中一直强调了她的付出,为了帮男友准备早餐,她每天早起;为了帮男友庆生,她甚至出差时也要特地坐飞机回去陪男友…从她的谈话中谈到最多的就是牺牲,埋怨男友的不懂珍惜,能够隐隐感觉到的是,她总是占据着关系中的道德制高点,在关系中她永远是对的。
而从她男友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索取者,从传统文化来说,他是有罪的,有罪必然会生出愧疚感,而愧疚感恰恰是人们最不愿意去体验的情感,所以他只能用冷处理的方式来对待这段感情,因为当他想回报女友的好时,愧疚感就会油然而生,仿佛在说你亏欠了别人好多,这是你应该做的。而这种感觉是很痛苦的。
2
其实除了爱情,其他一切的关系皆是如此。我们经常看到,在中国的许多家庭里,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很难说的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亲密,肢体上的接触很少,而学校里面把这种关系解释为无言的爱,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话题很少,彼此之间很少互动交流,但是他们其实深爱着彼此。
但是在我看来,其实不然。中国的父母可以算的上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为了孩子操心了一辈子的时间,小时候,操心孩子们的衣食住行,长大了操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再大一些又操心孩子的工作和婚姻,最后在老年的生活过上了帮孩子带小孩的生活。这辈子都在牺牲自己的一切,只为让孩子能够活的更好。
当然大部分的父母是无私的,只有少部分会用付出去绑架孩子,让他们为自己而活。但是即使是这样的付出,孩子们都会感觉到愧疚,认为一辈子都无法去偿还这份恩情。其实很多人都愿意去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却很难真正去做,因为潜意识上,他觉得自己是有罪的,而这种感觉并不好受。
3
那么如何去解决这种现状呢?
作为关系中的付出者,要明白在关系中最应该爱的人不是伴侣,而是自己。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爱别人爱七分就够了,留下三分爱自己。
如果我们在关系中,能够致力于把自己过得更加快乐,那么我们的伴侣自然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我们的付出才会变得有意义,因为这样的付出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使劲,也不带有牺牲感,这样的爱才不会有压力。就比如小学课本里那只喝水的乌鸦,它想的是喝到瓶子里面的水,但是瓶口太小,够不着,那么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去填满它。我们要想付出,首先我们必须要填满自己的内心,否则只知道一味付出讨好别人,只会给别人压力。
而作为索取者,我们都应该看到围绕这一切所建立起来的愧疚感和负罪感,并敢于接受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带着这些感觉去回报。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敢索取,也懂得付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