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完《百分数的认识》,我就一直在反思。从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再到学生课堂的主体性,我一遍遍地问自己:这节课失败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如果再次上同样的课,我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善?乃至在以后的数学教育教学中,哪些方面是需要我去注意的,哪些方面是需要我一直点醒自己的?
这一节课给我的思考,已远远超过了40分钟的时间界限。我一直迷茫于从哪些方面展开我的反思,也一直努力探寻着这节课背后带给我的启示……直到我看到了成尚荣先生在《儿童立场》这本书中对“儿童立场价值”的解释——情感与思维的沸腾!学生的情感要沸腾,思维也要沸腾,情感与思维沸腾了,学习生活便会沸腾起来。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回想《百分数认识》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寥寥无几!听课老师对这节课有这样的评价:这节课一直在跟着优生的步伐在前进;这节课似乎都在按照你的思路在上课……我明白评价的背后所隐含的信息,那是我限制了整个教学框架,没有给学生留白,没有给课堂留白,没有给学生的思维得到一个合理的释放。
【教学片段1】在解决“该选派哪名队员去参加点罚球”的问题的集体反馈环节,我请了王蒋婷组首先分享:“淘气的罚点球的个数减去进球数等于2个没有进球,奇思罚点球数减去进球数也是等于2个没有进球,而不马虎罚点球的数减去进球的数等于4个没有进球。因为不马虎没有进球的数最多,而淘气和奇思没有进球的个数是一样的,所以我可能会选择淘气或者奇思参加点罚球。”我问:“他们组说得有道理吗?”全班齐点头。我再问:“那就是都同意可以在淘气和奇思中选派一个的结果了?”又见摇头的情况出现。我再问:“那这样的选拔方式是不是合理呢?我们想一想。”课堂开始陷入沉默……其实对于课堂上出现的这一个小插曲——用“没有进球数最少”的标准来选派队员,是我很乐意见到的。只要我们能合理地利用这些生成性的资源并加以引导的话,学生在矛盾冲突之后会感叹“求进球率”才是决定派谁去的唯一的合理标准。
但思考以上的片段,当学生不愿意发表任何不同意见的时候,我选择的是等待,而等待的结果换来的是课堂更加死寂。现在想来,如果我那时当机立断,就围绕着“你认为合理吗?为什么?”这个问题进行随意抽问学生,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因为在我询问“淘气和奇思,是否可以任选一个参加点罚球” 时,他们明显是不赞成的。而此时多次的追问也一定能在程度上唤起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思维的延续。我错失了美好的一瞬间,毋庸置疑,绝对是我站错了立场,从开始设计这节课时就没能考虑到学生最真实的需求,课堂上更没能聚焦儿童的思维,没能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那个“点”。所以教学中出现了分歧需要据理力争的时候,我除了选择一个劲儿地把学生的思维牵入我所要达到的那个“标准”外,还把自己的想法硬生生地搪塞给学生。这实际上直接课堂的乏味与枯燥。
【教学片段2】在统一了“求进球率”这一标准确定选派队员之后,
师:谁能解释“18/20”在这里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生:进球数的个数除以罚点球数个数。
生:在所有罚点球数中,进球的个数占了18个。
师:在20个点罚球中进球占了18个,也就是进球数占了点罚球数的几分之几,对吗?师:那“8/10”“21/25”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一阵沉默,于是我引导学生说:“8/10”表示10个里面进了8个球;“21/25”25个球里面进了21个球。
……
师:现在再来看看通分后的三个分数,90/100、80/100、84/100,它们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又是一阵沉默,我又开始引导:“假设淘气一共罚了100个球,可以进90个;”“假设奇思一共罚了100个球,可以进80个” “假设不马虎一共罚了100个球,可以进84个”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学生被迫地朝着我既定的框架上走,课上到这儿,已经越发显得单薄无力了,学生无法心领神会,更无法与我产生共鸣!这不禁让我感怀:一个人处于云端似的课堂,高处不胜寒!试想一下:如果在得出了“18/20” “8/10”“21/25”后,我能顺着学生的思路,不是非要追究分数的意思不可,直接引出“90/100”、“ 80/100”、“ 84/100”这三个分母为100的分数,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已经凸显出来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探究百分数的意义,学生或许就能感同身受了。
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在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中找到了原因,这让我心里多少有些明朗起来。于是,我又开始想:怎样的教学活动才是贴近学生的最真实的内心呢?或许,它需要的是我蹲下来,保持一颗学习者的心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思索问题,答疑解惑;或许,它需要的是我具有把知识化繁为简,保持知识单纯性的能力。
【教学片段3】说一说百分数的意义出示题目:
(1)今天全校学生的出勤率为95%。
(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男性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1%,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49%。
(3)妙想入学时身高是1.2m,现在身高是1.5m,现在身高是入学时的125%。
师:你能说百分数在这里所表示的意义吗?对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意义的理解,学生能够结合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加以深化。
于是,我接着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食物中蛋白质含量如下表:牛奶 鸡蛋 豌豆2.9% 12.3% 24.6%请生读一读百分数,并说一说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从课堂上学生犹豫不决的状态上可以知晓,我们的孩子对于这样生活中常见的含量表示的形式是陌生的,此刻他们的大脑已经被钝化了。但是也有学生马上理清了两者的关系:2.9%表示的是在牛奶中蛋白质的含量占了牛奶总含量的2.9%;12.3%表示的是在鸡蛋中蛋白质的含量占了鸡蛋总含量的12.3%;24.6%表示的是在豌豆中蛋白质的含量占了豌豆总含量的24.6%。
从我的需求出发,在万籁寂静的课堂出现这样的声音犹如“天籁之音”,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让我欣喜不已。然而,当我在课后质问自己“这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否关注了全体学生”的时候,这份“欣喜”瞬间被“诚惶诚恐”所替代。我到底是在一个什么心态下只关注了“学霸”,而忽略了其他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呢?我又该怎样在课堂上遇见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关注到更多学生,不被“学霸”牵着鼻子走?这让我想到了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憋’的智慧”。华应龙老师课堂上面对“学霸”采用的最多的就是——“憋”字论——先憋着不说,能憋着不说的人更容易成功,因为他心中有他人。只有“学霸们”憋住不说以后,很多学生才能有机会说出自己的观点或想法。对于什么时候“憋”,怎样“憋”才能憋得高明?文章中有这样的建议:
1.教师应把握教材和学生,课堂的哪些环节是“百花齐放”的,大多数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想法的,这是就应适当控制“学霸”的发言权,相让给多数学生。
2.在学生的发言“百花齐放”时,其他学生要“憋”住倾听,就是不举手,不抢话,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听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听需要自己补充的地方,听需要自己反驳的地方。
华应龙老师“憋”的智慧给了我启迪。我想,“憋”真正的智慧,其实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课堂的学习,参与每一个环节的思考。同样是这样的场景,我完全可以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把“憋”的艺术进行一些改动。我可以让每组中的“学霸”悄悄地在组里分享观点,帮助组里的其他同学理解,以达到知识的同化。我相信这样一来,有了思考的滋养,每个学生的思维也会得到激发,课堂同样能折射出五彩的光芒来。
虽然我们要追求的课堂不止于此,但对我来说,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从突破这个点开始。名师的指点,让我迷茫的心境有了着落,我在心里也懊悔着:如果我能早些知道这些教学的“真谛”,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时,或许就能灵活些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或许就会更加开放些了,产生的结果也一定是不一样的了。可是,我也更应该想到的:如果没有这节课的实践失败,我或许永远只会一直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课堂;对深刻的道理即使看了之后能引发感触,也许也只是片刻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怀着虔诚的、迫切的心态去寻找答案了。
这节课,带给我的远比“成功”要多得太多的东西。这是一种自我能力的历练,这是一次自我了解的过程,这也是一次心灵全新的洗涤。它在告诉着我,在教学的路途上,我所遇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自由人”,只有心中有一把“教”与“学”的平衡尺,我才能在教学中做好权衡,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就如成尚荣先生所说的:“我们的价值是在不断地追求。迟飞,并不意味着飞不高飞不远,只要是有意义的飞翔,都是自己世界中的高度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