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关于陌生人安全距离的实验:在一个空荡荡的阅览室里,如果有人挨着你坐下看书,你会很警惕,很自然地把身体挪开一些。英国心理学硕士邓肯说,1.2米是人与人之间感到舒适的安全距离,太近,或太远,都会让人产生不安稳的感觉。
人和人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既包括空间上的,也包括灵魂上的。离得太远,显得疏离而离得太近,又令人窒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也都会在心理上形成一个保护层。有人想突破这层保护,往往会落得两败俱伤。
无欲则刚。朋友、亲人、甚至爱人,再亲密,也要给对方一些私人空间,任何以爱的名义,试图控制、干预别人生活的行为,我们都应该努力摒弃。即使,你抱着无所求的心理。
朋友的儿子大学毕业,母亲希望儿子报考研究生,以增加就业的筹码,而儿子则希望去一线城市发展,既减轻生活的压力,又可以边工作边充实,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母子俩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常常弄得不欢而散。
这事儿,真说不好谁对谁错。母亲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要求儿子先积累资本再施展才能,无可厚非,而儿子自信满满,打算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也不该受到指责。两种观念的碰撞,说白了,是两种思想和生活态度的交锋,没有绝对的对错。
每个成年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权决定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们不需要你来指手画脚,他们需要的,只是关心,陪伴,理解和支持。
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小丽和小云从小在一个胡同里长大。小丽恬静内向,小云活泼大方。从小到大,不论俩人玩什么游戏,穿什么衣服,都是小云说了算。
两个人长大了,小丽就觉不爽了,我的事凭什么你都要替我做主啊!小云也觉得不爽了,我那么帮你,你不感激也就算了,居然还当面跟我叫板,你什么意思啊。
一来二去,两个人渐渐有了隔阂。
弘一大师说: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不管是亲人,还是朋友,合适的距离,既能让人感觉到温暖,又不致于因为太过热情,而让人觉得自己的生活被别人绑架了。
不要试图逾越私密空间,以免陷入往前一步委屈自己,后退一步自责内疚的尴尬境地。
两个时间不同步,空间不同步的人,面对同一个问题的反应,是很难做到思维也同步的。与人相处的最佳距离是,别靠我太近,也别离我太远。
一次,看电视里金牌调解,夫妇两个闹矛盾,女的说,男的太抠,往家里买个水果他都要唠叨半天,男的说,女的不会过日子,挣钱不容易,也不知道省着花,两个人每天就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互相指责,以至于闹到了要离婚的地步。
说白了,两个人都不是坏人,只是互相管得太多了。一个人想要权威,一个人不甘心被指责,彼此心生不满,束缚对方到伤痕累累,遍体鳞伤,将自认为对的观点让对方接受,将对家庭的责任和爱强施于对方。因为靠得太近,所以飞蛾扑火。
《论语》有言: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你习惯了替别做决定,将自己置于权威的位置,轻则,引起不满,导致反抗,重则,沦为一个不讲情理的恶棍,不但得不到想要的尊重,反而会成为针锋相对的敌人。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
师傅让小和尚去买一碗酱油,反复嘱咐小和尚路上要当心,不要把酱油洒了。小和尚谨记师傅的告嘱托,小心翼翼地端着盛酱油的碗,不料,快到庙门口时侯,他踩到了一块小石头,一个趔趄,酱油洒了一些。他担心被师傅骂,愈发紧张了,端酱油的手抖个不停。回到庙里的时侯,酱油已泼洒得所剩无几了。
第二天,师傅又让他买酱油。这一次,师傅没提洒酱油的事,而是要求小和尚将路上看到的有趣的事,向他报告。小和尚满心疑惑地上路了。回来的时候,他边走边看风景,不知不觉就回到了山上,碗里酱油一点也没有洒。
过分的指责,过分的指点,有时事与愿违。
我有我的生活准则,我也不是你的谁谁,请你与我保持距离,不要试图指点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