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拿到这本《红与黑》的时候,封面上的插图很好地揭示了整部小说的主旨。在巴黎布满城堡的大街上站着两个似在争执的人。这两个人,一个身着红衣,拿着宝剑,另一个身着黑衣,握着十字架。
其实,看完整个故事,我并没有思考那么深刻,仅仅是站在读故事的角度去理解文章的跌宕起伏,看看法国贵族那令人难以理解的骄傲,还有那些利益面前各种各样的勾心斗角。故事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可以说是亦正亦邪的存在。之所以说他复杂,是因为他可以为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去尽可能地表现得虚伪,那种虚伪带着十足十自私自利的成分。而之所以又说他真实,是因为他在不择手段达到自己目的的同时并没有到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反而保留了一些接受和表达善意的能力。这样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组成了亦正亦邪的存在,也让人意识到现实客观条件下无法选择的悲哀。和大多数普通人相比,于连是出类拔萃的聪明,但和多数聪明人相比,他又有了一种永不屈服的坚韧。这份坚韧最终送他走向死亡,但却让他得到升华,从而更加与众不同。
初读《红与黑》,绝对不能错过于连和德.瑞拉夫人之间暧昧的经历。这份最初带有功利性的爱情,谁也想不到,最后会成为返璞归真的存在,甚至掩盖了马蒂尔德小姐那轰轰烈烈的付出。读完整个故事再回过头来细细品味这段感情萌芽,那种温柔、青涩的感觉还清晰可得。如果不是“婚外情”这个不好看的标签的限制,这应该是最细水流长的美好。
反观于连到侯爵家中后与马蒂尔德小姐上演的第二春,爱情的美好在阶级骄傲的阻隔下反而被淹没得所剩无几。在这份感情中,看到的只是阶级的傲气和人性的斗争,就算后来“有情人终成眷属”之后,你无意间会发现,他们仅仅是活在了彼此的故事里。在这个故事中,一个是嘲笑贵族的资本,另一个,则是实现“偶像式”升华的依据。当爱情成为了一种事业,除了不再有美好感觉之外,思念的痛苦也变得不再真实。到最后,越是轰轰烈烈,就越像做给世人的表面功夫。所以最后马蒂尔德小姐为于连的墓地一掷千金的时候,我更为那为了于连而活下去的德.瑞拉夫人而感动。可惜,三天后,她就那样抱着孩子死了。
或许,于连天生就该是个战士,就像他一直梦想着在战场上、在军队里建立实打实的功勋一样。可是现实却不允许他这样轻轻松松实现梦想。为了摆脱卑微的下层阶级的烙印,他不得不把自己伪装成上帝虔诚的信徒,披上教士的外衣,用流利的拉丁文背诵《圣经》,从而一鸣惊人。他努力去适应和改变自己,去追求自己的前途和更高的地位。这个过程,可以解释为一个为命运而奋斗的过程。如果细细去品读,在主人公近乎励志的奋斗历程中,一些上层阶级的勾心斗角和高高在上的生活方式,反而会有些滑稽和讽刺。作者用近乎细腻的心理变化去推进故事的情节发展,这是别的故事不曾采用的方式。我们也通过这些心理描写,更加实质化地感受到某些用表现体现不了的东西,这样一来,就会有更加不一样的感受。
到后来,你会发现,于连的虚伪竟然是我们期望的结果,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中,更多的人比这个年轻人还要虚伪,甚至于卑鄙。当然,故事中也有温情的人物。例如仗义的富凯,慈祥的谢兰神父,还有温柔的市长夫人。他们在于连生命的最后一刻给予了他最真实的帮助,带给了他最真实的安慰。
在于连放下所有,抗争到底,最后以绝不屈服的姿态去赴死的时候,我想,他最终没有辜负那些美好。但愿所有的谅解和反思,都来得恰到好处,不必像这虚构的、犀利的文字一般,将“恍然大悟”安排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