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0日,星期日,天特别冷,我们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光大银行温暖的会议室,听赵老师讲《中庸》。
轴心时代
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中国则出现了孔子。印度研究的是人与神,希腊研究的是人与爱情,中国研究的是人与人。
孔子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创立了儒家学说,从此以后他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
在西方人眼里,孔子是中国传统的象征。他的思想对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相当影响。孔子思想对日本、朝鲜、越南、新加坡、也有过重大影响。
四书之《中庸》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的作者孔伋,字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孟子是子思的学生,后人称他们为儒家的思孟学派。
《中庸》一书共三十三章。
《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北宋程颢、程颐这样解释“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不易的法则,即定理。
赵老师说,“中庸”是个动态中和的过程。“中”还有另外一层意思,读zhòng,恰好合上。
宋朱熹《中庸章句》引程子曰:“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弥六合,藏于密, 中庸之道,大到包罗天地四方,小可以收藏于内心。
讲座中,赵老师详细讲解了第一章的重点。
“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者过,愚者不及”。犹柔寡断的哈姆雷特、冲动任性的唐吉柯德、当下世界的极端恐怖主义,要么过,要么不及。过犹不及。
中庸,是中和,是中正,不是骑墙没原则,不是和稀泥老好人。
中庸,是修身养性的目标,也是途径。
赵老师讲到“位”,讲到君子和小人,讲到慎独,讲到真、善、美。
讲到康德的“宅”,司马迁的“游”,三毛的“流浪”,他们用各自的方式认识和找到自己。
找到和认识自己,你怎么做?
赵老师建议了一个方法,读一流的书,精读有缘之书。他发现了自己的有缘之书,你发现了没?
我想到那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点悟。这是探索、寻找的过程,是中(zhòng)庸的过程。
关于中庸的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第七讲 《中庸---儒家经典的灵魂》下集。
2017年12月17日(星期日)下午2:30~4:50
光大银行五一路支行二楼会议室
欢迎你来这里,度过一个下午的时间;欢迎你来这里,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传统文化,认识他人,认识自己!欢迎你来这里,一起熏陶浸染,改变生命底色,改变容颜!
[编者按]我写这个回顾的时候,一方面,体会到我自己书面文字表达的局限性,赵老师的讲座幽默风趣,有时深入有时浅出,有时言传有时意会,我的文字表达不出;另一方面,感到自己涉略面及理解力的局限。所以,我写下的是讲座的皮毛而已,还掺拌了我的看法和观点。
如果对讲座的内容感兴趣,欢迎亲临现场,感受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