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刘同是在高三,喜欢他的作品是在大二,至今。
高三那年,学校为了延长毕业班的学习时间,将教室熄灯的时间调到了晚上十二点,很多同学在下了晚自习之后,都自觉地翻开还没写完的卷子和习题,一遍一遍地演算,笔头划过稿纸的清脆声成了那个时间段最优美的旋律。而我,在那个时间,则会偷偷拿出周末去书店买来的课外书,一页一页的翻着,看得津津有味,全然感受不到备考的紧张与刺激。
有一本书我经常看,那是刘同写的《谁的青春不迷茫》,题目短短的七个字,像极了我们在高考前狼狈不堪的模样。
说它是一本书,其实也是一本日记,一份内心独白,只不过这份独白的时间跨度有点长,整整十年。
十年,你会经历什么?十年前你在哪儿?十年后你在哪儿?这是很多人不曾想过的问题。
刘同,一个本该学医却遵从了自己的内心走近中文系的男人,在他的日记上刻画了一道又一道五彩斑斓的成长印记。那些文字,陪伴着他走过了长长的十年,也陪我走过了高中生活最艰难的时光。
读他的第二本书,是《你的孤独,虽败尤荣》。孤独,恐怕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愿意提起但又不得不去面对的一种状态。与孤独而战,我们屡战屡败,却又虽败犹荣。
第三本书是《向着光亮那方》,十七个故事,也是人生中必经的十七个节点,而光亮,就在节点的后面。我们常说,往事不堪回首,是因为记忆中存在太多的遗憾,可是转念一想也才知道,遗憾也是青春的一部分。
读完这三本书,我的人生就来到了22岁,心境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当时我选择了文科,那么今天我会不会有点不太一样。
在大学四年里,除了上课和打球,我用阅读和写作打发了不少无聊与伤感的时光。我在意细节,算敏感,但是我会体谅,算是善良。
曾经一度,我想过要放弃写作,因为自己写的东西一直都不上台面,也不敢拿去与别人讨论,只有在深夜的时候才能清晰冷静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一笔一画,全都刻在自己的心里,世界之大,唯有自己与自己对话。
但是我才写了两三年,距离十年还有很长一段路。在某个瞬间,那些文字又重新给我注入了力量。
后来刘同的书拍成了电影,我看懂了。电影中那句台词“你的人生是活给别人看的,我们不用”我还记得。
再后来,刘同把日记写成了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今天杀青,一步一个脚印。
我们总有一天会变得麻木,在那天来临之前,我希望能再写下一些文字,即便没有光,也要在黑暗中匍匐前进。
五年前,他的作品和文字曾给过我力量,从那时候看起,我希望能一直看下去,直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