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民间传说。
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几百年以来,西游记被改编成了各种地方戏曲,及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出现了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文艺作品,样式众多,数量惊人。
就《西游记》谈对现代的影响,首先我认为,西游记里的妖怪大多是修炼成精却动了歪脑筋或是某位神仙的神兽不甘愿平凡,他们大多都身怀绝技,有些极高的本领。却因为思想不正堕落成精,这和现实中的那些靠着自身奇才胡作非为有什么不一样?这部巨作反应了现实,侧面刻画了社会百态。《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是贯穿了整部书的主线,他生于神石,天生能力超凡,本性善良,虽然在书中,他曾被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被唐僧赶走,被两个师弟误会,但是他任然在唐僧有难时,义不容辞的冲上前帮忙。他虽然表面上生性玩劣,但是他有着极强的个性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正是让绝大部分的读者深深喜爱着孙悟空的原因之一。戴荃的《悟空》中唱到“叫一声佛祖,回头无岸”我觉得正是对孙悟空结局的最好描写,孙悟空本是一直猴,生性活泼好动,无拘无束,但是陪同唐僧取后成了斗战胜佛,被拘束着,这时便是回头无岸,再也不能享受着无拘无束的日子了。
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即使是信手拈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西游记》里的种种角色,无外乎是对现实的刻画,他无不提醒着我们,社会是多面性的,看事情不能只考虑一样。
《西游记》,它不同于《三国演义》的雄心勃勃、野心蠢动和霸权昭然;它没有《水浒传》里人与人之间的血腥杀戮;它更少了《红楼梦》里的缠绵情节与勾心斗角;它有的只是——为了真理而献身的至诚心!唐僧取经代表了一个人修成正果,一个人要修成正果,就需要铲除自己内心的妖魔,这也正是孙悟空存在的意义,降妖除魔打破千难万险,同时也要保持戒律,即八戒的存在意义,除杂念才能尽心悟道,沙僧则是老实的化身,向着理想的道路上就应该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老老实实,心地敦厚,而白龙马,则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代表,任何事不能口出狂言,踏踏实实做事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