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国主要是看什么,看人,三国的生产力与现在相比相差太远,外部环境与现在没有可比性,但是人没怎么变,两千年对于人类进化来说很短。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军政文等等,但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看人还是主要的,以史为镜,自己看自己很难,从别人看自己就容易一些吧。
于禁投降了,曹操说认识于禁三十年了,想不到还是看走眼了。站在曹操的角度,这句话没错,也不可能错。试问谁又能百分百保证,当生死问题摆在自己面前的时候,不会动摇呢。更何况曹操所知道,也未必就是事实的全貌呢。当然,于禁没有死,而且被关羽抓了,这是事实,大方向是没有错的,还有一个事实就是于禁没有成为关羽的部下,是被打入了监狱的。所以,于禁错就错在他是大将,军中影响比较大,战死对他家人和对组织比较好,可他偏偏没有死。被抓的话生死由不得自己,那么结论就是,于禁的错,错在军队没有胜算的情况下没自杀。站在曹魏角度看就是这样,很残酷,很现实。站在于禁个人角度,他不选择自杀也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他的家人还在曹操那里,他这么做可能会影响他家族的前途。活下去,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对家人思念的尊重,自杀,是对战争失败的另一种负责,也是保存最后的尊严的方式。
我们假设曹操说的是心里话。所以,哪怕是曹操这样的人,哪怕从一开始就跟曹操南征北战的部下,也会看走眼。人一到特别时候做出的决定,往往是超乎预料的。对于于禁的品德如何,我认为不必过多的指责,其一行军打仗有胜就必有败,何况是败给关羽。其二他并没有给关羽打工,没有做对不起曹魏的事情。其三,大部分人都做不到这个慨然赴死的要求。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有时候身在其位,生死都没法自己控制。哪怕曹操说的不是心里话,为了曹魏他也应该这么说。
大家都说曹操怎么爱将才,懂得提拔人才,爱惜人才。那个时代确实很少有人跟曹操一样,这样爱惜人才,这是事实,没法否认。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曹操底下最大的将军,都是曹家亲戚的。难道其他将领的能力都比不上曹操的亲戚吗,难道其他将领都这么不值得信任吗,难道曹操是一个任人唯亲的人吗。恐怕不是,如果曹操任人唯亲,就不会有这么多贤才为他所用了。其二,恐怕当时也只有曹操能有这么多能干的亲戚帮他打天下,他有这个资本和能力。由此可知,亲戚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处理得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处理的不好,是一个巨大的定时炸弹。哪怕是曹操这样的人,也绝对重视亲戚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是曹魏稳定的压舱石。
关羽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符号的背后是神化的内容,神即脱离人的属性。而一个对历史感兴趣的人,更应客观的看待,脱离神,回到人。为什么关羽被尊为神,军事能力恐怕不是首要的,哪怕是拿水淹七军,对比历史上其他的军事天才,关羽的成就并没有特别突出。关羽的特别之处,在于对刘备的忠诚,这种忠诚的表现形式在历史上确实罕见,在曹操对他特别好的情况下还独自寻找刘备,是很值得歌颂的。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种情况是在非常特殊的条件下产生的,首先曹操要看得上关羽,其二曹操肯放走关羽,其三关羽能威震华夏。哪怕关羽和刘备之间义薄云天,假如中间出了任何差错,比如曹操杀了关羽,或是压根不把关羽当回事,或者刘备集团被团灭了等等,关羽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图腾。
因此,我们应意识到,神化是很多巧合的集合,可以理解,但要不入迷。
关羽的死,是否跟孙权关系不好有很大关系,我认为是有的。当然,孙权也许并不是真想杀关羽,或者他自己也想不到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但是孙权看关羽不顺眼是很正常的,毕竟热脸贴冷屁股的事情,任何人生气都很正常。吴国这么做,是否符合它的根本利益,我们暂且不深入讨论,肯定是不符合的,毕竟魏国最强大。吴国从背后偷袭关羽的城池,确有背弃盟约的意思。如果孙权摆明了说,我就看你关羽不顺眼就要打你,恐怕就不会有网友骂他了,网友可看不得关羽死。在网友眼里关羽义薄云天,在孙权眼里关羽太自大了,其实这并不冲突,关羽对刘备是义薄云天,但是对孙权他看不起也是真的。问题就在于他看不起孙权,还如此明显,而且正是进攻曹魏的关键时候,托大了。又正因为他看不起孙权,更导致了后防力量薄弱。同时更糟糕的是,关羽还与其他将领的关系不好,关羽和刘备都有责任。刘备怎么可以任命这样的将领在关羽的周围,看着关羽被追杀而不去救呢,在如此紧要关头还把个人恩怨混为一谈,甚至动摇蜀国的国本。
说一句心里话,当时看书看到关羽这样的死法,我是难以接受的。然事实就是这样,容不得我一点质疑。关羽死的让人窝火,然最让人可笑的是,有的网友把原因归结为曹吴的错误,难道创业失败的时候,却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竞争对手太狡猾吗。不管从国家还是个人的角度考虑,忽略孙权,或者说不把孙权放在眼里都是重大的失误。三股力量互相抗衡,怎么可以轻视其中一股呢。后人说孙权这样做是战略上的错误,这点当然没错,可孙权并没有义务对刘备负责啊,孙权不做对自己最有利的事情难道需要向刘备道歉吗。
刘备在夺取荆州几个城市有跟孙权商量吗,在夺取刘璋的地盘前孙权已经询问了刘备,在进攻曹魏取得了成果以后,有与孙权分享或是商量吗,既然没有联盟的实际就不应该用联盟的标准来约束别人,何况联盟之间互相拆台的事情还少吗。
世人把曹操归类为奸诈一类的人物,特别是在历史类的文化作品里。曹操对关羽的厚爱却很少提起,这种厚爱是很珍贵的,虽则关羽报答了曹操,却也放虎归山,曹操不可能不知道放走关羽会可能导致什么。放走关羽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身为人主杀戮决断本是家常便饭,假如曹操杀了关羽,我认为没什么好苛责的,放走关羽让刘备做大,后果是严重的。然,曹操却没有让手下阻止关羽,这种情怀值得后人尊敬。
有的网友说,之所以喜欢刘备,是因为刘关张都是从最底层打拼上来的。这句话应该是值得商榷的,我们一个一个来说。刘备本人所打的旗号是刘氏皇族后代,看起来是一个虚名,实则是刘备起家的最大本钱,老刘走到哪不是先来一句我乃什么王之后,多少代的玄孙。刘备家底确实比较普通,却也不太可能是普通老百姓,毕竟那个时代可以读书,可以买马来玩的人不多,甚至当了卢植的弟子。关羽有一个细节就是喜欢看左传,这个就不简单了吧,普通老百姓能看这种书吗。张飞更离谱了,人家可是富家子弟,写得一手好字,说一句有文化的富二代不为过。
所以结论就是,那个时代能出人头地的,除了自身天赋异禀,多少有点背景,多少有点家底的。最显而易见的差别就是,没有家底的人,没机会读书,不识字,没有文化只能去一线带兵打仗,也不是没有机会,就是上升途径很内卷。年轻人,有机会读书,就好好珍惜吧,古代能读书的,不是王公贵族就是土豪。
曹操家里亲戚比较多,祖上也比较有钱,这是确定的。然,在那个时代跟曹操一样有钱有势的人确实不多,但一两百个还是有的,更何况曹家的钱也没有理由全部给曹操花吧。与曹操有同样官职等级的人也并不少,为什么他成功了,而其他人都淹没在历史的海洋里呢。曹操的亲戚有很多,他们的各方面能力也很强,为什么都对曹操如此忠心呢。
孙权确实是一个二代,他继承了哥哥的地盘。然,孙权作为一个二代,内部势力的人就没有看他不顺眼的吗,外部势力就没有想乘火打劫的吗。江东有各路家族需要打点,内部将领可能有不服气的。一个二十一岁的年轻人,突然就必须接手哥哥留下来的所有权力,这难道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吗。问一问自己,二十一岁的时候在做什么事情。这里面的凶险,恐怕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吧。假如孙权掌控不了哥哥留下的政治遗产,并且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他的下场会是什么,我想只有死吧。那个时代,凡是写在书本上的历史人物,没有容易的。
刘备的起点比曹操低,但不代表刘备就是草根,好犬马音乐美衣服,这是三国志对刘备早期的描写。父亲早逝,但爷爷也是当官的,长大了刘备由叔叔资助师从卢植,还跟公孙瓒成为了好哥们,所以说刘备是草根大可不必,应该能秒杀百分之九十八的人吧。刘备屡败屡战,有人就说刘备五十岁了还坚持梦想,还要匡扶汉室,还要作一番事业,感动的五体投地。坚持理想,这绝对是值得学习的,值得尊敬的。然屡战屡败也值得学习吗,这就是要打一个问号了,刘备是败给谁,是怎么败的,我想那些感动得五体投地的人是不会去深究的。刘备去过哪些地方,当过哪些官,做过哪些势力的将领,期间做了什么事情,都是有史料的,哪些是值得学习哪些是要避免的,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贴标签然后就感动得不得了。
有网红说刘备贵为一个副省长级别的人,三顾草庐去请诸葛亮,这份求贤若渴的心态值得所有老板学习。刘备求贤的心态确实值得我们学习,然,这个副省长有多少含金量值得商榷,他没有地盘和城池,表面上是献帝封的,实际是对手曹操封的。刘备那时依附刘表,跑了半个中国,还是一点地盘都没有,能不求贤若渴吗。试问假如你已经一大把年纪了,奋斗了半辈子企业还处于创业的状态,而你的竞争对手已经拿下了大半个市场份额,你能不着急吗。刚好这个时候又有高人指点,跟你说这里有一个高级人才,现在正在待业之中,恐怕薪资要求不高,强烈推荐你去找一下他,你会不去吗。刘备需要诸葛亮,诸葛亮也需要刘备,天下已经没有多少机会留给诸葛亮了,曹操的谋士早就把坑占满了,孙权有周瑜鲁肃,都是大才。大家各取所需,正好。看历史,不要标签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少自我感动,多思考背后可能的因素。
与魏国蜀国相比,吴国是一个比较没有存在感的势力。这跟孙权有关系,更加跟孙策死的早有关系。吴国势力的根源是孙策,不是孙坚,孙坚是职业军人,没有城池土地,孙坚是给袁术打工的,并且拼了老命到死,孙策拿起了爸爸积累的家底创业,是完全两码事。
孙策这人特别有意思。按照细说三国的作者原话说,他是三国里面最像英雄的。第一年轻,他十八岁的时候孙坚就死了。第二品德好,孝顺,把父亲的棺材带回老家,对家里人照顾的妥当。第三长得帅,老百姓叫他孙朗。第四与朋友关系特别,跟周瑜总角之好,大小乔,千古流传。第五特别会打仗,江东小霸王。第六对百姓好,一呼百应,对手望风而逃。完美的不真实,像小说虚构的人物,三国演义要是用孙策来当主角,也许更带劲,短一点,更刺激。但假如孙策活得久了,也许就不那么像英雄了,人总是会失败的,不可能永远成功,不可能永远能做的漂亮。
孙策长得帅,在正史里是公认的,叫“美姿颜”,在古文的语言来说,评价极高,要知道诸葛亮是什么评价,也就一句“容貌甚伟”。可游戏里几乎不怎么体现,游戏里面几乎所有的角色,都长得不丑,平均都有七八十分,而我们孙策的颜值,也就游戏人物的平均水平,太冤了。而且画风基本就是一个战将,整的跟个小兵一样的着装,简直是侮辱了我孙大帅哥。再看看游戏里的诸葛亮是啥画风,简直是男神。容貌甚伟主要指气质,也指身材高大魁梧,美姿颜是直接说容貌,这个形容跟说一个女的差不多了。可现代人对他们的刻画,视乎全出于三国演义。我并非觉得历史上的诸葛亮不帅,而是相较而言,现代人对孙策的刻画显得太过于普通了。
孙策另一个传奇的地方,是他的好兄弟周瑜同样的又帅又强悍。苏轼的词也许是夸张的描写,“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但现代人却把羽扇纶巾的形象给了诸葛亮,我并非刻意否认诸葛亮的形象,而是正史中从未给予诸葛亮这种形象的描写。而周瑜在现代人眼里是这样的,虽服装没什么特色,配色还是下了功夫的,五官比孙策好多了。总的来说,现代人对周瑜的帅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不像孙策那般惨。
曲有误,周郎顾,说明周瑜精通音律。在孙策创业的时候,周瑜从他的叔叔那里带了兵和粮草来的,相当于创业入了股份。他的叔叔是袁术下面的市长,他的爸爸是首都市长,祖上到了三公,比之孙策的出生要好多了。这时候有人就说,周瑜为什么不自己创业,一个创业风险大,二个周家的势力比其他大家族还是差一些的,三个孙策确是值得跟随的人,且孙策创业的地盘与周家势力范围重叠,可以利益最大化,四个周瑜带着股份一起干并不亏。
三国中前期两大史诗级战役,一个是曹操打袁绍的官渡之战,一举奠定曹操作为当时中国最强大势力的战役。另一个赤壁之战,一举击碎了当时曹操快速统一中华的计划,并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赤壁之战时刘备势力不到一万人,没有一块土地,处于逃命的状态中,那么作为东道主的吴国势力当然就是主导方。孙权和刘备胆敢抵抗曹操,无非就是据守长江天险,那么决定胜负的关键是水兵,水兵自然也是吴国为主导。吴国势力最高军事长官当然是周瑜,试问,吴国面对曹操亲自率领的几十万大军(号称),不用周瑜统领各部还能有谁统领。因此,周瑜作为赤壁之战的最高将领,或者说最高指挥官,基本错不了。当然有人说吴国最高领导人不是孙权吗,其一哪怕是孙策没死的时候,周瑜也有单独率领一路的能力和权力,其二在军事方面不论是个人能力还是威望周瑜都是完胜孙权,其三孙权的个人指挥能力有目共睹,不需多言。而作为逃命的刘备势力,虽然有关张二位熊虎之将,但只要大家智商正常,吴国势力不可能把自己的士兵给刘备指挥,最多是各玩各的,当然大概率是刘备军辅助周瑜的部队。还有人认为赤壁之战分为三个部分,周瑜只是主要参与了水面的部分,难道水面的部分不是关键吗,如果刘备军能够在陆地战胜曹操军还逃什么呢,哪怕曹操军只有二十万,一万的刘备军也不可能正面与之抗衡。只有当水面部队把曹操军打奔溃了,才是解决这场危机的唯一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其他陆地的部队在曹军奔溃的时候追着打。还有人说,瘟疫是曹军兵败的主要原因,火攻是因为天气刚好,周瑜是运气好而已。那么其实孙权军与刘备同样面临瘟疫,还有火攻的危险,甚至其他不利的因素,决定生死的搏斗岂是这么容易。
这场战斗对于吴国方的含金量有多高,其一对手是曹操亲自指挥,其二保守估计兵力相差六七倍,其三曹操军战斗经验和士气应该说完胜孙权军和刘备军,孙权军内部想要投降的人恐怕不少,当初也是周瑜力排众议,可见公瑾也是有胆识的。在短暂的战斗指挥生涯里,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做到了如此精彩的军事成就的周瑜,值得我们研究。
可惜,孙策二十六岁死了,周瑜三十五岁死了。假如孙策和周瑜一起活到八十岁,三国将会是一副怎样的画面。要知道,曹操和刘备这些家伙,大概跟孙策的爸一个年纪的。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孙策在得到江南四个郡以后,其中三个郡让自己的亲戚做太守。不得不说那个时代的人还是很讲究血缘关系的,原以为只有曹操是这样。不过刘备的周围,好像没有什么亲戚,只有他的养子刘封,这人跟他也没有血缘关系。至于、什么刘表,刘璋,要说跟刘备的血缘关系,那就有点扯了。但是要说刘备不重视血缘关系,那也是不太可能的,可能是刘备在乡下的时候没什么能量,还不足以带领亲戚们一起发财。
孙权年纪很小,所以他的二把手,陆逊比他小一岁,前面两个张昭,顾雍年纪都比他大很多。年纪大很多,就会有很多问题。哪怕是普通人日积月累都会有变化,更不要说孙权顾雍这样的人物,因此年龄的差距自然会导致认知不同。为什么吴国的存在感低,最显而易见的因素就是孙权年纪小(更不用说他权力还是继承而来的)。
顾雍这人有意思,他从来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孙权难堪。孙权想问他意见,通过一个中间人去顾雍家里,顾雍只用是否请客吃饭来传递信号,要是热情请客吃饭就是同意孙权的意见。这样一来,孙权与顾雍交换了意见,同时又给了孙权很大的回旋空间。这么说增加了沟通的成本,而且没有当面沟通,无法获得更加多的信息,只能传递最简单的信息,时效性也低,还要当心传递信息的人会不会作弊,这是坏处。对于孙权来说,这样既免于被当面反驳丢面子的尴尬,也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作为统治者来说,威信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一个年纪这么小的一把手。顾雍不会因为既要保住孙权面子又要提出意见而左右为难。当然这种领导之间的沟通方式,其实并不太好,只是一种特殊情况,在这种特殊情况下这样的方式有其作用,一是孙权本身性格和所处境况比较特殊,年纪小能力弱压不住属下很危险,二是讨论内容是人事任命,古代君王提拔一个人才并不需要很多人聚在一起讨论,因为古代是家天下的概念。
袁绍拥有最大的土地,最强大的军队,能人谋士也有,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能够击败曹操的机会也有很多,最终的结局是吐血早亡,两个儿子被人砍了头送到曹操面前,可见一个人不管有多大的优势,都无法保证自己可以永远赢下去,而且还可能输得很彻底,很快。为什么,一个人得到的太多:1,很可能并不是因为本身所具有的品格能力,而是机遇条件达到了恰到好处。2,容易骄傲自满,听不进忤逆的话语,做出错误的决定。3,需要更多的精力来控制他所拥有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却不是他所能控制得了的。4,那些趋炎附势之徒就会自然而然的靠近他,让他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却又慢慢的削弱他的实力,土崩瓦解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能帮助他。
袁绍能够做大,因为他得到的历史级别的机遇。袁本初的自身条件:四世三公的家底,仪表堂堂,很会交朋友。机遇:董卓作乱朝纲,天下大乱,董卓让袁绍去当冀州牧。简直是天赐良机,袁绍可以名正言顺的离开洛阳,去当他的大军阀,他也确实当的不错,地盘由一个州扩充到了四个州。这四个州也并不差,属于中华文化比较早开发的地区,生产力不弱,而且在北方,历史上从北方进攻南方的都是赢家,青州兵也是非常的强悍,山东河南等地都是粮食大省。而在那个时候,中原各路军阀正在混战,袁绍拥有的相对优势非常明显。这样的机遇,放眼几千年历史,也不多见。
袁绍这几个儿子有意思。老爸死了,大势已去了,要灭亡了,居然还在内讧。曹操想要打他们的时候,还可以团结在一起,曹操一走,他们就各自为战,互相攻击。兄弟如仇人,自己生死存亡都无法保证,还有心情去互相攻击。最后不明不白的被人砍下头颅,送给了曹操。这样的事情从古至今都在发生,生活中不少见。
袁绍的大太太,在袁绍死了以后,串通小儿子袁尚杀了另外五个姨太太,并且毁容。这样荒诞的事情,在权力失去正常的轨道的时候就会发生。即使再荒诞的事情,发生了一定有原因。历史往往比小说更加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