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月学会任何一种外语
如果就我个人而言,我只需要第一张图就够了,但是,如果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别人,第一张图别人就会看得云里雾里,所以增画了第二张图。中心图以书签数量来区分了。
先讲解图二,第一分支是“前言”,原本写的是“简介”,但是除了作者算是简介,“提升”分支不能算作简介,所以改了关键词(这是我提升的地方)。作者是新西兰的龙飞虎,在前言里他自己也说道他这本书的关键不是应对考试,而是提高运用技能,提升生活日常交流。
第二分支是学会外语的原则,首先在心态方面,我们要有信心可以学会一门外语,不能因为开始的一点点挫折就放弃,哪怕只是学到一点点,也要自我欣赏,因为那一点点就是进步。当大脑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时,大脑会释放出多巴胺,多巴胺可以强化吸收和提升记忆力,可以多听听让心情愉悦的音乐。正确评估自己此时的进度,及时修改和调整计划和状态。学会外语,最重要的是要战胜自己的恐惧和接受来自别人的歧义,任何事情都是从不会到会,从陌生到熟悉,学不可怕,可拍的是学到一半因为恐惧而放弃。想想小时候学习的状态,想想如果说错了地球会爆炸吗?坚持就会胜利,随时随地的训练和学习,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哪怕只有短短的5分钟。
确立一个正确可行的“目标”,找到最佳状态,运用最合适的方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己为自己营造有利学习的环境(包括语言环境)。老祖宗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时间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从5分钟开始,循序渐进,让大脑的适应力越来越长。
第三分支是很大很根深蒂固的“误区”,有人认为有语言天赋的人才能学会外语,其实这是很错误的观点,关键是你是否找对了方法,和你是否真的有用心在学,是否真的有把大脑交给你想学的那门外语。第二个错误的观点是:到国外待一段时间就能学会外语。很外国人在中国呆了好几年,甚至上十年也没学好普通话,说话结结巴巴。撇开外国语,在中国,数不清有多少方言,作为一个南方人去北方待上几年,不用心去学,你也学不会儿化音加在哪里。。。最主要的不是真的换到国外,而是在方法上、心理上采用科学准确的外语学习模式。环境氛围是自己创造的,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方法不对,换个环境并不会提升你的外语“成绩”。。第三个错误的观点是:找不出专门的一小时学习时间,我就不开始学习。现在都市生活那么忙碌,要工作,要吃饭,要聚会,要挤公交,哪哪哪都需要时间,能安安心心空闲出一个小时的时间的,实在是太难找了,可是如果找不到你就永远不学习了吗?试着回想一下,你在等公交的时候在做什么?坐在公交车上的时候你在做什么?是不是常常发呆,不知所措?是不是觉得时间太少,好笑这点时间能用来做什么?我用这点点的时间,花了不到一周看完了一本课外读物。。。所以不要借口你没时间,而是你没有充分利用你的时间。
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提升的原则和你存在的误区,那就只剩下行动了,首先,多听,最开始的时候是完全听不懂和模糊,没关系,就让自己在这样完全不懂的状态下听至少一个星期,一周以后,你会发现有些词你能听清楚了,然后再慢慢的你会发现你能听懂一些单词,能听清楚听懂以后,就要大胆的说出来。。先认识含义,后明白词。利用肢体语言、整体环境和场景、通过已知“获取”未知等方法来提升理解力。进而掌握核心高频词汇和短句,掌握发音的技巧,训练肌肉的位置。多应用词汇组合、词粒子,多跟外语家长对话,提升口语感觉,多感官训练。。行动指南,大方向是“目标”,行为是“外语思维”,多用,自言自语创造环境,利用画面和感觉提升外语思维力。至于具体行动就要参考《导图一》了。
第一个月,每一周都有不同的行动,和产生不同的行为习惯,第二个月分两批,接下来的四个月就是按月计算行为和习惯保持。个人觉得导图还是比较直观,就不打算解释了。Ps:总觉得《导图一》怪怪的,不知道是太简单,还是太啰嗦,还是太重复,还是毫无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