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
不知道从啥时候起,“中国式审美”成了一个说出来脸臊的词。
因为一提到“中国式审美”,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这些“高大上”的建筑:
从左至右分别是“大裤衩”“秋裤”“马桶垫”“开瓶器”
以及这些“接地气”的招牌:
不光咱们自己人看不入眼,就连外国人也忍不住吐槽:
你说中国城市化缺审美。
Sir不得不认。
在啥都向“钱”看,什么都往“壕”了整的今天,“审美”这东西早就被甩在脑后面。
但你说中国缺审美。
Sir坚决不认。
要知道,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具审美的国家之一。
不信?
快看这档刷屏好多天的国产综艺,见识一下什么才叫真正的“中国式审美”——
《国家宝藏》
开播一周多,豆瓣飚到9.3,分高得不像国产综艺,更不像央视综艺。
Sir在毒饭们的强烈要求下,看了第一期。
不得不说,这一回央视综艺“审美”,变化大得跟整了容似的。
舞台把式,不土了。
央视可算告别了粗暴、喜庆的乡村大舞台,走上了现代科技、传统美感结合的星光大道。
瞧瞧这酷炫的效果,配上大气的BGM,鸡皮疙瘩一阵接一阵。
嘉宾阵势,也不水了。
没有装得一本正经的鉴宝专家,来的都是实打实的博物馆馆长。
9位馆长集体坐镇,围坐一圈,贼有范儿,堪称文博护宝届的“老九门”。
没有十八线歌手、演员,来的不是一流戏骨、主持,就是当红鲜花、鲜肉。
27位明星国宝守护人,贼耀眼,简直就是国家宝藏的“守护者联盟”。
节目形式,不干了。
那些干不拉几的演绎,闷得要死的解说,这回没了。
《国家宝藏》玩出新花样。
明星守护者通过一出情景小剧,演出国宝的前世故事,寓教于乐,瞬间穿越到《演员的诞生》。
再请出几个民间守护者,讲出国宝的今生故事,言传身教,不输什么《了不起的匠人》。
尽管,演员身上不合史实的影楼装束有点low;节目中有些宣誓、对话还是有点尬。
但瑕不掩瑜,《国家宝藏》最让Sir想不到的优点,是央视这一回——
面向大众的姿势,再也不端着了。
没有全程说教,甚至还有点小调皮、小生动。
像“三维立体环绕diss”这种体位,Sir还是第一次见。
虽然是官方吐槽,网络用语使起来也是极6。
如此画风
你家里人知道吗?
说了这么多,节目的这些把式、阵势、形式、姿势,其实都是皮相的审美升级。
要想聊点深层次的,还得说说节目的真正主角——
第一期亮出的第一件国宝,就是个绝世大杀器。
堪称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千里江山图》。
全卷画长11.91米,这一副巨作铺展开来,谁还敢说中国没有审美?
Sir不懂山水画,对《千里江山图》的磅礴和细节,也说不出个一二三。
Sir想说的,是这名画的缔造者王希孟,画这画的时候,才18。
别嫌18岁毛都没长齐,情景剧里的宋徽宗也说了:
十八岁
大几岁心力不足
小几岁经验不丰
十八岁才是一个画师的黄金时代
再看看,你十八岁的“黄金时代”都在干啥?
你的美术课和音乐课都被数理化的试卷霸占了吧。
学校的看法大概都和《一一》中的老师一样,觉得学艺术考不进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没用。
这就是艺术,还挺花钱的
艺术赚得了钱喔?
现代人的审美一定就比古代差吗?
也不见得。
王希孟十几岁入宫学徒,被宋徽宗相中,亲自教导,才画出了《千里江山图》。
然而,一个宋朝能有几个王希孟,又有几人能欣赏到《千里江山图》的美?
所以说,审美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一种极其稀缺的能力。
你得有钱,有闲,还得有点慧根才行。
说到慧根,下面有位同学就比较捉急了。
再摆出第二件国宝,各种釉彩大瓶。
这第二个国宝,满是槽点。
先看看这名字,“各种釉彩”,菜名也没有这么直白的吧。
再看看这造型,故宫博物院一堆瓷器中,就属它最花哨、妖艳。
最大的槽点,集中在创造出这“各种釉彩大瓶”的乾隆爷身上。
相比于雍正的素雅审美,乾隆的审美被吐槽农家乐级别。
不光如此,乾隆还前无古人地开创了“弹幕美学”。
中国古代山水画,讲究留白。
但乾隆爷就喜欢往书画的留白处题词、盖章,整得跟B站满屏弹幕谜之相像。
说实话,Sir也觉得乾隆爷这审美,有点辣眼睛。
但节目情景小剧场里,乾隆“三维立体环绕反diss”的几句话,Sir也觉得有理。
绘画也经历了主题风格的变迁
如今我找一个与历代审美不同的瓷器
就一定是错吗?
乾隆的审美不是倒退,而是叛逆。
是为了向上一代证明,我们不一样。
所以审美这件事,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个不破不立的过程。
浮华画风吹到头,田园风就吹过来了;婉约派人们看腻了,野兽派横空出世;写实主义走到尽,抽象主义横空出世。
既然审美的风格、主题不断变,那总有点东西是不变的吧?
在Sir看来,不变的,是这里面用的劲,下的功夫。
就比如这《千里江山图》,一幅画顶五幅。
要先打底,再上色,这颜色又要一层一层地上,成画才有丰富的层次感。
再比如这“各种釉彩大瓶”,一个瓶,十五个装饰层,集合了从宋代到清代 十七种最具代表性的釉彩。
每一种釉彩,烧制工艺还不同。
节目里面算了,要想把这大瓶烧成,乐观估计成功率在0.2%,相当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审美这玩意,也不是件多美多轻松的事,下的是笨功夫。
这个看上去有点笨
因为没有这层笨功夫
我们后来的色彩的变化
不会那么丰富
我们缺审美,就缺在有太少的“笨功夫”,太多的“假聪明”……
以为越五彩斑斓就越美。
以为越金碧辉煌就越美。
你们的审美器官是有癌吧,得治。
被妖艳风辣过眼睛之后,必须要看看这最淳朴的第三件国宝。
“中华第一古物”,乍原石鼓。
它的护宝人就是在《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里,在紫禁城演过皇帝的梁家辉。
一出场,瞧这儒雅气质,谁还敢说中国男人穿衣无审美。
节目到了结尾,按照央视的套路,肯定要来个拔高,来个升华。
于是由这乍原石鼓,引出了中国人的父子传承,文字信仰,以及战乱时期的护宝南迁。
关于这护宝南迁,Sir不多说,推荐大家一部国产冷门好剧。
名字就叫《国宝》,豆瓣8.6,赵文瑄主演,讲的就是当时护宝南迁的坎坷历程。
1933年2月到5月,国宝由北平运出,其中故宫古物13484箱、古物陈列所5415箱、颐和园640箱、国子监11箱,从此故宫古物走上了颠沛流离之路。
剧里面有一段对话,Sir记得很清。
开火车的石疙瘩被强行拉去护宝,连刚说好的媳妇也没娶上。
于是心不甘、情不愿,跟助手抱怨:
这国宝跟咱们平头百姓
有啥关系呀?
看起来傻里傻气的助手一番话,让石疙瘩泄了火,哑口无言。
要说呢,有它,咱也没多挣二斗米
没它呢,咱不也这样活吗
有它呢,你不觉得什么
要是没有它呢
心里空落落的
这段话糙理不糙的对话,Sir才明白,为啥好多人看这个《国家宝藏》,会看哭。
不管是这国宝,还是Sir说的审美。
听起来好像离我们很远,又很大、很虚,但真的就跟我们没关系?
正是有了这些东西,才让我们这五千年的历史,有根、有底、有内容。
我们的心里啊,才不空落落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腾讯、爱奇艺都有
编辑助理:阿拉灯神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