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知识付费风潮兴起,互联网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内容产品,知识越来越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
的确,现代人生活越来越忙碌,工作和生活琐事会自动膨胀,直到占满你所有的时间。著名的侯世达定律就说,实际做事花费的时间总是比预期的要长,即使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
如此,我们整段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少,为了缓解知识焦虑,见缝插针地学习,碎片化知识越来越普及。
可是有时就连学习碎片化知识的零散时间都被微信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知乎、简书、豆瓣等占据,其实这些App都很好,它们都能传递有价值的知识,尽管它们所传递的知识也是碎片化的。
碎片化知识的优点是简单易学、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你不用专门花时间,在等车时、在地铁公交上、在跑步时就可以学到。
碎片化知识的缺点是容易忘记。如果这个知识与你的生活没有紧密的联系,你也许第二天就忘记了。然后你大脑中的记忆被新的碎片知识冲刷掉,如此循环。结果是你好像学了很多,最后却什么也没有得到。
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的注意力是非常稀缺的资源,人们拿起手机从一个链接到另一个链接,不知不觉就是一两个小时,浏览无数信息,却没有什么收获,难怪有人会说互联网使人变得浅薄。
要想从碎片化知识中获得心智的成长,就需要融会贯通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知识网红、牛人大咖他们也并非与碎片知识绝缘,他们甚至是碎片化知识的重度使用者和创造者。
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融会贯通的呢?
其实很简单,在学习到一个新的知识点的时候,他们经常问自己,这个道理还可以用到什么地方去?
前些天看到一篇传播碎片化知识的公众号文章,作者职场E姐告诉我们:
当我们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的时候,它只是庞大的头脑中小小的一个点。头脑空间中浮动着的这些小点,处处闪动着智慧的微光。看上去很美,可惜,这些单独的点能像太小,不足以解决任何显示问题。
其实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本身就有关联,而思考则是把这些点联系起来的连接线。你可能需要思考,把这些散落在各处的点连接起来。
人与人学习的差距不在于资质,而在于用于思考的时间和深度而已。思考可以衍伸知识的背景、探究知识之间的联系,扩展知识结构,你创造的联系越多,就会理解运用的越好。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将这些点联系起来,使它们成为一张巨大的、立体的知识网络。
我想起辩论节目《奇葩说》的冠军得主黄执中讲过自己上学时的一件事。当时他的班上有一位后来考上清华的学霸,总结了一套高效学习笔记。他当时物理成绩位居下游,便向学霸取经:“借你笔记看看呗。”他把学霸的笔记完完整整地抄了下来,物理成绩还是位居下游。他对学霸说:“你的笔记我都看了好几遍了。”学霸说了一句:“未经你思考的知识是不属于你的。”黄执中瞬间醍醐灌顶。
思考如此重要。如果我们想从碎片化知识中获得心智的成长就必须进行融会贯通的思考。也许我们可以这样做:
1. 听到一个新知识,就要想到这个知识还可以用在哪些地方?想到的场景越多越好。
2.从正面反面、区别和联系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建立的关联越多越好。
3.适当进行输出,把学到的知识、明白的道理整理成一篇文章或者复数给别人听,哪怕是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来发一段微博。
4. 动手试试看,看看知识能否运用起来。
当我们通过融会贯通的思考拥有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的时候,量变发展成质变,它的能量将变得更大,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