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在这个世界上,也许除了她爸爸,再也没有哪个男人比他对她更好了。
不过十几岁的年纪,青春期萌芽的季节,在那个质朴的山村里,他向所有人宣布,他喜欢她。她并没有欣然接受,而是退了又退,躲了又躲。
带着稚气的他也不在乎她的不理不睬,连她的冷言冷语都喜欢得不得了。轮到她值周的时候,他主动留下来帮她打扫卫生;冬天的时候,他守在教室外,等她和她的同伴们吃完饭给她们洗碗;放假回家三天,为她写了一本日记,每句话都是说给她听的。在学校里,有男生逗她玩,他总是冲上去保护她。
这些不求回报的好,这一生也就这么一个人了吧,她偷偷对自己说。但是,她是个好学生,家人曾叮嘱她不要和成绩不好的人玩,而他是班里学习不好又十分淘气的老师办公室的常客。
乖巧的她自然是没有答应他的,当时她也确实不喜欢他,只是对他的好很是感动。直到第三年的七夕,她终于答应了他,那晚的他在电话那头高兴得跳了起来。在之后的日子里,散发着浓浓的青春气息的校园恋爱就开始了。
每天晚自习下课,他都会在二楼的楼梯口等着她,手里永远都藏着小零食。在她出现的每个角落,她一转身总能找到他。每天熄灯后躲在被窝里打电话,聊qq。妈妈买了一箱特仑苏到学校,走的时候也嘱咐他给她分一半。有一次,她的膝盖摔伤了,瘸了一个星期,每天他都帮她打热水送到女生宿舍楼下;走在街上蹲下给她绑松掉绷带;遇到不好走的路就蹲下来背她,当时的她102斤,他也102斤。
当时他给她设置了一个分组,名字叫:我的瞳孔里有你,后来她在有的前面加了一个“只”。或许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现在她还在这个分组里。去年,她遭遇了一些挫折,当时得知消息的他二话不说把她接到自己身边,每天寸步不离,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一日三餐,带她回家感受家的温暖。那个时候,她又一次确信,这个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这般好了。
这样的好,似乎是一直渴望的呵护,是让人依赖的安全区。以至于在她即将离开他身边的时候开始恐惧,恐惧没有他的日子,一想没有他在身边就各种放大的难过,眼泪止不住的流,这样的感觉不仅仅是分离的痛苦,是失去依赖的极度没有安全感。
旁人看着以为这只是异地恋的常态,起初她也这样以为。直到看到一本书,上面写着:“恋爱是一种特殊的选择。其实,我们无意识中都将恋爱当作了治疗,目的是为了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其表现就是,恋人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理想父母。现实父母或多或少让我们不满意,我们心中都藏着一个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们选择恋人的基石。”
看到这里,她忽然就明白了,她对他的依赖竟然是出于本能的治愈自己。还好书里也给了她最好的解决办法:“恋爱,其主要意义不是让我们找到一个能黏一辈子的伴侣,而是让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伴侣是另外一个和自己一样独立、一样重要的人。并且,我们还深深地懂得,这两个相互独立的人,又能无比亲密地相处。”这段话救赎般的点醒了她。
她不能把他的好当成依赖,因为他并没有义务去承担起治疗她的重任,这样的依赖对两个人都是有害的。她不能真正的成长,他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她依赖他,爱他的同时也要明白他也是独立的个体,也同样重要。
所以学会各自独立的成长才能更好的相处,这才是恋爱最健康的方式。同时,也要明白,从小依赖的父母都要学着离开他们去成长,恋人也是一样。
有的时候,恋爱并不像亲情那么稳固,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为了让这段感情更好的发展,也为了不必要的失望,不能过分的依赖恋人。伴侣是这一生陪伴你时间最长的人,在各种法律关系的排序中,伴侣也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相互之间可以相互依靠,相互温暖,不可过分依赖。
就像小时候第一次去上幼儿园一样,各种抗拒,撕心裂肺的哭着喊着不要父母离开。后来时间长了,熟悉了新的环境后也就接受了,这样才是成长的第一步。如今的她也是如此,要再一次经历这般痛苦,但是慢慢的她也会接受,会成长,会成为更好的人,和他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