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作法
(一)对联的特点:
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学形式。他寓意深刻,构思巧妙,形式多样,应用广泛,即可抒情写意,绘景叙事,又可缅怀人物,贺喜庆功;既可题于楼台亭榭,寺庙祠宇,又可用于门宅店市,客厅书斋。对联把诗歌和书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是艺苑中雅俗共赏的一朵奇葩。
对联由两个相对的句子组成。它的上句叫上联,也叫出句;下句叫下联,也叫对句;上下两句对称,是对联的最主要特点。所谓对称。就是:内容要相关,字数要相等,词性要相同,对仗要工整,音韵要和谐。
内容要相关
就是上下两句意义要相近或相反,相互合作,彼此联系,共同表达一个中心思想。《文心雕龙.丽辞》中指出:“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如农村常用的春联:
劳动门第春常在,
勤俭人家庆有余。
上联写劳动给家庭带来的幸福,下联写勤俭给人民创造了财富,两者都突出了勤俭持家这样一个中心内容。
又如《红岩》中的一副对联:
看洞中依然旧景,
望窗外已是新春。
上下联,一旧一新,字面意义相反,内容却紧密相连。
字数要相等
就是上下两句,字数要一样,我国汉民族语言是一个字一个音节,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几个字,因此在考虑字数相等时,也要考虑词组相同,上联词组是几个字,下联词组也必须是几个字,上下联的句式要一致。如:
山河增秀色,
天地播春晖。
二~三句式。
破千年旧俗,
立一代新风。
一~四句式。
树雄心大干四化,
立壮志攀登高峰。
三~四句式。
劳动致富人人喜,
勤俭持家户户春。
四~三句式……
如果上联是三~四句式,下联是四~三句式,那就不合要求了。
对联的字数是不统一的,四~五字,七~八字或十几字,几十字不等,也有长达一百多字或几百字的,不过大多数用五、七、九、十一、十三字,春联多数用五字七字句。,过去传统说四字、六字不成财,人们忌用。现在虽然破除了这种迷信,但由于五、七句的句式灵活,比较顺口,用的人还是比较多。
词性要相同
就是上下联除词组结构相同外,词的类别性质也应该一致,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缥湘对类》中所讲“实对实,虚对虚”的属对原则就是指词性而言。古人要求分清“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把词分作“实字”、“虚字”、“助字”。
“实字”下附有“半实”;“虚字”分“活(或生)”、“死(或呆)”两小类,并附有“半虚”。其概念是: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如:
实字:天、地、鸟、兽等;
半实:文、武、气、力等;
虚字(活):吹、腾、奔、流等;
虚字(死):高、长、坚、柔等;
半虚:上、下、里、外、中等;
助字:者、乎、然、则等。
可见,“实字”是名词,“半实”是抽象名词;“虚字(活)”是动词,“虚字(死)”是形容词;“助字”是指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半虚”除方位词外,还指一些比较抽象的形容词和时间词。属对要求“实对实,虚对虚,活对活,死对死”,就是要求对联上下联的词性要相同。
但是词性相同,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如在名词中,由于包括的范围很广,使用时人们往往又把它细分成若干小类:
天文类:日、月、风、云等;
地理类:山、水、江、河等;
人事类:德、才、智、勇等;
形体类:身、心、足、手等;
时令类:年、节、朝、夕等;
文学类:诗、歌,书、画等;
文具类:纸、笔、墨、砚等;
居室类:楼、房、门、窗等;
器物类:刀、枪、背、盘的;
服饰类:衣、帽、鞋、袜等;
饮食类:饭、茶、酒、菜等;
植物类:草、木、花、果等;
动物类:鸟、兽、虫、鱼等。
其他词类如形容词,动词也可以分成若干小类。严格的说,词类相同就应按小类相对。当然,不能按小类相对用近类词相对,也是可以的,例如:
梅花一枝报新岁,
彩灯万盏照华年。
这里“梅花”是植物类名词,而“彩灯”是器物类名词,这种按近类名词相对,也算对得工整。这种对法叫严式对。在古严式对联中,除要求同类词中按近类或小类相对外,有的还要求连绵词相对。连绵词分名词连绵词(如鸳鸯、鹦鹉)、动词连绵词(如踌躇、踊跃)、形容词连绵词(如逶迤、磅礴)。不同词性的连绵词,不能相对。
有的对联要求不十分严格,只要词性、平仄、结构等基本相对就行了。这种对叫宽式对。如杭州西湖有一联: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这幅对联,连词性都不相同,更谈不上小类或近类相对,这种队儿数宽式对。
不过要说明的是,有的词性是可以变化的,有时形容词可以做名词用,名词又可以作动词用。例如zhou总li为何香凝老人画的《牡丹喜鹊图》题的对联是:
喜报援朝胜利,
花贻抗美英雄。
这里上联的“喜”,指图上的喜鹊,形容词当名词用,与下联的名词“花”相对;“胜利”也是形容词当名词用,与名词“英雄”相对。这副对联的词性还是相同的。
写对联除了要求词性相同外,还要注意句法结构相应。如杭州岳飞墓前秦桧夫妇铁像旁有一副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青山”和“白铁”,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有幸”和“无辜”,是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埋忠骨”和“铸佞臣”,也是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这样上下联,句法结构就一致了。
对仗要工整
对联的对仗,与格律诗的对仗大体相同,它很像格律诗中的頷联和颈联,也有些像骈体文中的对偶句。对联要注意平仄相对,遵守“”上仄下平”的规则,就是上句最末一字要用仄声字,下句最末一字要用平声字。所谓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种术语,过去汉字分平、上、去、入四声;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现在把第一第二声(阴平和阳平)叫“平声”,第三第四声(上声和去声)叫“仄声”。从前流传这样的口诀,叫做“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月六分明。”就是说上下联儿相应的字,平仄要相对,每句的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而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必须按照平仄格式,要求平仄分明。
下面就五字联和七字联的平起式和仄起式,各举一例:
星垂平野阔,(平平平仄仄)
月涌大江流。(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仄仄平平仄)
清泉石上流。(平平仄仄平)
花红柳绿千山秀,(平平仄仄平平仄)
日暖风和万水欢。(仄仄平平仄仄平)
美酒千盅辞旧岁,(仄仄平平平仄仄)
梅花万朵报新春。(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里平仄都相对,而且上句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字,下句最后一个字,都是平声字。在个别情况下,有时也有两句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或平声,或者上下句平仄颠倒的,这主要是受内容上的限制,难以和形式相统一,如有可能这种现象是应该避免的。
音韵要和谐
是指要掌握好对联的平仄和它的分布规律。汉语仄声字,具有短促有力的特点,平声字具有舒缓悠长的特点,写对联时平仄要交替安排,使其抑扬顿挫,有节奏感,在音韵上产生轻重、抑扬、回旋的音乐美,这样,读起来就会声调协调,韵律铿锵,和谐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