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一个短片的结尾,父亲问儿子:你看的视频上面动的的一些字是什么?
儿子回答:弹幕。
父亲也许听清了但不懂,就很疑惑:弹什么幕?
儿子撇了撇嘴,小声嘀咕,然后干脆没有解释。
这一幕很真切,表达了了我们每个人与长辈相处的无奈。我们总觉得长辈就是个顽固不化的老僵尸,解释也听不懂,于是我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就很不耐烦,越来越糊弄。
其实他们一直都在很努力,很努力地向着我们奔跑,只是很多时候是我们不愿意拉低自视甚高的身段慢下来一点点,伸出手拉他们一把。
我们宁愿在大半夜心情不好和闺蜜煲几个小时电话粥,发伤感动态;升职加薪高兴约几个老铁出去,撸串,唱k;和男女朋友去大理,去海边。
总之,他们从我们人生的主要参与者,渐渐地退隐出去。
其实他们一直是这场伤害的被动者,是我们一次次的冷漠让他们心寒。
我一直记得《门第》里面佟大为说的一句话:罗小贝需要什么,我就会什么,不会的马上学。恋爱中的激情热血谁都有,可是我们是否能对我们的亲人也能有如对恋人一般的热情?
他们需要什么,我就教什么,不会教的,马上摸索,教不好的,马上改进。
其实换句话说我们的不耐烦,我们对他们的嫌弃,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对自己懒惰的一种回避,我们懒得去想怎样教,会让他们更好理解。
我们教他们也应该,像他们教我们1+1=2一样,掰手指,数石头,使尽浑身解数。
毕竟亲人,就是一群,永远都不会互相嫌弃的人。
2.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近60%的“00后”选择在社交网络上屏蔽父母。
很多人都说是和父母有代沟,发的很多东西不好解释。比如说:
“我看了这个视频,简直笑尿了。”
母亲大人赶紧说怎么会这样,赶紧带去欧亚男科去看看。
“这次裸考简直冷死了。”
然后幽默风趣母亲大人又会评论怎么不穿衣服呢?小心感冒。
也有说,发一些消极的文章,父母都会问东问西,生怕自己有自杀的念头。
其实这些笑柄,这些看似父母的小题大做,还有在我们看来他们甩给我们很可笑的养生文章,谣言之类的都是他们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关爱着我们。
不管我们发的朋友圈是真情实意,还是故作呻吟,在别人看了一笑而过,然而只有父母会因为我们的一两句话,寝食难安,彻底失眠。
其实对于父母来说,很多社交软件他们都根本就不需要用。但是他们去学,去接纳这些自己用不习惯的东西,没有人逼着他们,他们就是想时时刻刻了解你在干什么,心情怎么样。
还有很多做公众号的作者说过,父母总会在第一时间翻看她们的文章,戴着老花镜,不管看不看的懂,都会很用心地读每一个字,点每一个爱心,摸摸文章下方的小广告,拼命往朋友圈转发,父母的朋友圈俨然成了公众号的翻版。
父母爱得都很笨拙,却真的很实在。
3.
前些天,我阿姨跟我说,奶奶买了一部智能机,600块钱。手机在我们看来不算贵,但当时我就很吃惊了,我奶奶,一个买土豆都要整个菜市场问遍;一个就因为老板送了一两根小葱,都会喜成一个孩子的人;一个200话费用一年的抠门的老太太,竟然那么“奢侈”。
阿姨说奶奶看到别人的奶奶,都会用微信和他们的孙女聊天,她也想在手机里看看我的样子,瘦了还是胖了。
当时我就泪目了,因为去年,我在家的时候,奶奶就让我带她去买智能机,当时我就想都没想我就跟她说:连一个老人机都只会用电话的功能,买智能机不就浪费吗?当时也没多想,她到底想买这个智能机干什么?
我想得出来奶奶学这个要花多大的劲,她以前就说看我们玩手机感觉比她种田都麻烦。一个学堂门没跨过的大字不识的乡下老太太,戴着老花镜,用粗糙的黝黑的辛劳了一辈子的手指,小心翼翼地划着屏幕,生怕自己手笨划花了。
其实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离你近一点,再近一点。
有一则央视公益广告。
“爸爸什么都舍不得,可是她有什么都舍得。”
爸爸每次挤牙膏都要把牙膏尾减掉,反复把里面抠得一点不剩,可是当儿子出门上学,儿子在路上发现父亲偷偷塞的几千元钱
“爸爸很不讲究,可是他有时候又很讲究。”
爸爸在公共场合总是大声打电话,让别人都一脸嫌弃,女儿都不愿和爸爸走在一起,当女儿领着男朋友回来的时候,发现爸爸一反常态,西装革履,正在镜子前梳头。
他们一直,都是在突破他们的局限,爱着我们。对他们自己来讲,大笔花钱,那是不现实的比要了他们的命都难;整天衣冠整整,不太自在那是很难办到的。
他们活了大半辈子了,为了我们。学手机,学打字,玩微信,用支付宝转账。他们突破自己一个又一个的局限。
我们又是否能克服我们的局限,我们的脾气,我们都不耐心,我们都傲娇,像当初他们教我们那样,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