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沱川没多久,路边远处又看到的一处曼妙的水口,水口的最佳配置是:一片古树群,一座廊桥,一座小庙或神龛,当然,小溪流从中穿过也不可或缺,这里适宜独自坐着发呆,玩的就是深沉。
站在廊桥上看风景:都是这味道,此风,仅徽州可见,择一个清朗的秋夜,晓月如勾,树影扶疏,落叶散落在光影斑驳的河面,孤独而寂静,正是:秋虫也为你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主人在地里干活,狗在一边陪着,场面好温馨。
浙源乡的龙天塔,建于明万历年间。
由浙源辗转到小沱村,这附近有一条通往高湖山的路,想上去看看,但村委会的人说,山高路险,劝我不要去。
小沱村委会就在这座楼房办公,这楼房和徽派建筑比起来显得另类,估计是外地人来此办厂或开矿留下的。
出小沱西行,经沱川到了篁村,这儿只能看到局部,要靠右一点能拍到篁村全景,屋瓦黑压压一片,好看,但那块适宜拍照的宝地由于商业价值凸显,被人抢先占用,围了起来,估计进去拍照要收费的,婺源在商业化的路上越走越远。
由篁村再进入到最后一个村子,叫金刚岭村,路边看到一座小庙,一个村子附近就应该有这样一座小庙,周遭就要这么荒凉才有味道,入乡随俗,晨起,虔诚的上几炷香,默念几句祝福的话,正是:
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我是经篁村去里面的金刚岭村,去寻觅一条通往大鄣山的古道。
村边的古道断断续续可以看得到。
上图为金刚岭附近示意图,红色箭头为金刚岭至鄣山岭脚村的古道,只往山上走了一百米左右。
下面这张照片是鄣山乡上村,上村是个行政村名,由六个自然村组成,照片上最近这个也叫岭脚村。
房子看着很整齐是不?那都是以后盖的,岭脚村历史上发过好几次大火,老房子全烧毁了。金刚岭过来的石板路就在此村中断,这张照片是我N年前用傻瓜机拍的,找出来以飨读者。
下图就是岭脚村的石板路,前面着蓝色小袄这丫头当时读三年级,我跟她一起去采茶。她爸妈在外地打工,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是真正的留守儿童。
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讲到了过生日,问全班同学:“你们的爸妈给你们过过生日吗?” 全班好像独她一人说没有。
我旋即注意到她,她并没有看我,而是凝视着手中的笔,满脸沮丧的表情,后来我跟她说:“你爸妈没给你过生日,并不代表他们不爱你,只是没办法,你不会生的他们的气吧?”她说:“不会。”好像立马释然了很多。
算了,说来话长,讲到岭脚村,看到旧时的照片,便是会想起这丫头来。她小时候话不多,但很倔强,中考恁是凭着一股执拗劲考取了婺源最好的天佑中学,不简单。顺便说说,我的世界很小,脑袋瓜装的就是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破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类的大事在我身上一桩也没有。
婺源720县道,已经拓展出自行车道。走到此,想到最近在网络上看到的一段往事,近现代教育家黄炎培【见注释1】先生1914年借考察全国教育状况之机,第一次踏上了徽州的婺源、休宁、歙县等地,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将徽州的山山水水和风土人情记录在他的日记中。
当初黄炎培一行离开景德镇时,有人就告诉他们:经过浮梁时需留意,一旦入婺源,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感觉每天都走在康庄大道上,每隔三五里,必有一亭,厚实粗壮的方形柱子,即便是富家屋厅也不过如此,亭内两壁设置木头栏板,供应行人就坐,亭之一隅砌有柴灶,铁锅一只,茶香一缕,既温且清,水勺用竹做成。行人入亭,即可饮用,既不付钱,也无需专人管理。
黄炎培就亭小憩时,恰好有一村人,担柴及此,入亭同座。黄炎培便问:这一带有盗贼出没吗?村人告知:仅去年秋天来自浙江的强盗到此,图谋劫掠,几日后撤去,除此无有。至于小贼从没来过,你如果有意将一物弃放地上,明天来看,东西肯定还在,话语间流露出对黄炎培此类询问的颇为不屑 。
上面这些不是我说的哈,浙江人听了也别跟我急,看了这段文字,着实让我心潮澎湃了许久,心向往之!累了可在亭子里休息、看风景不说,喝茶还不要钱,还木有人看管,这个好,不过要是都像我那么不要脸,免费喝茶的规矩可能会因我而变。
下图是鄣山水库,也叫清华水库,湖对岸那座房子依然如故。
接着上面的,黄炎培说到,一进入徽州地界(婺源解放前属于徽州),特殊的风俗立即引起他的注意。首先是道路,自进入婺源,道路都铺石头,非常平整。特别是冲田岭,上下岭道路都是用石条一块块垒砌而成,每块宽八尺,台级高三寸,隔二三十级设缓步台一处,长若干步,虽然上岭共八百八十八级,可行者并不感到疲劳。
黄炎培前期刚游过庐山,从莲花洞登上牯岭,山路长八九里,虽然那是英国等七个国家出资兴建,但感觉还比不上婺源石路修建的质量高【见注释2】。自甲路至清华街,道路两侧古木参天,身体硕大的松鼠在林间往来如织,见人不避【见注释3】......黄炎培当时走的路线是赋春 — 清华 — 浙源 — 浙岭 — 溪口,和我走的线路几乎如出一辙,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不同的是,他是教育家,我是混喝免费茶水的社会闲散人员。
下图是车田村,大鄣山乡政府所在地。此村以洪姓为主,据说也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祖居地,当然不知是洪秀全祖上多少代的事了,洪秀全本人出生在广东花都。
据说,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曾秘密潜回过车田村,写下过一首豪迈的诗篇:
如盖亭亭樟覆霓,专程祭祖到轮溪。残庐依旧莽荆发,故墅犹新鸡鸟啼。河曲流长翁醉钓,山崇峰峭月忧低。裔今壮志乘天马,大训堂开阅战车。
诗中讲的的轮溪也就是车田,而那 “如盖亭亭” 的樟树现在也还在,据说有千年以上树龄,当然,所有这些历史资料我也是从网上得来或以前听车田当地人说的,不知道真实性到底有多少。
下面这条河叫轮溪,也有叫古坦水。仔细看了一下,比几年前干净了一些,河床上遍布的塑料袋少多了。
婺源的大小河流,你问当地村民:这河叫什么名?不是摇头,就是叫大河、小河。你自己不去穷本溯源,都是没有正式名称的,但婺源的村名则是一个比一个好听:什么赋春啊、清华啊、秋口啊、水岚啊,听上去太有文化了。
俺老家山东就不是这么起名的,比如,像俺姥姥家,叫马家围子,还有赵家庄、二道沟子什么的,就这么老土,真的不骗你,不信就算了。
这是洪岭下。
白石源村,这个村的草纸很有名,先将毛竹放入池子腐化、碾压,再在水中用筛网捞出纤维。不过这种传统制作方式对环境污染很大。
下图是鄣山乡菊径村,据说是中国地形最圆的村,站在路边平视是看不出来的,只有站在山上的高处,正如你所想的,那块拍大片的风水宝地又被人抢占了:上山的路上有张桌子和椅子挡住,当然是收过路费,上还是不上?这是一个问题,我总是心太软,心太软,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想想前面讲到的黄炎培先生和婺源村民的对话,再回头看看时下,不知该不该讲人心不古。
不过,我可以网上找来给你看,如下图。
最后到达通源村。
此行线路图。
【注释1】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在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号楚南,字任之。解放后曾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
【注释2】原句是:自入婺源,道皆铺石。无一石倾欹,无一步臲卼。出冲田村,得冲田岭,累石为级,度之,石宽八尺,级高三寸,每二三十级得平地若干步,以节行者劳。上岭行八百八十八级,下岭略如之,而足不感疲。叹莲花洞牯岭间,竭租界七国之力以成,未能及此也。
【注释3】 原句是:冲田岭以上古木参天,层峦合沓。自甲路至清华街......树头松鼠,往来如织,其身硕大,不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