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中的智慧(四十四)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

      《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

     唐咸通九年刊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是我国现存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由卷首画、经文及施刻人组成。

        其卷首扉页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版画作品之一。清光绪二十五年英国人斯坦因在敦煌石窟中发现,骗掠回英国。此卷现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即可读通此经,开悟人生。

图片发自简书App


      《金刚经》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人生的大问题: “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如何才能使得自己身心清静?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就是金刚经的主旨。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烦恼时,往往只是责怪环境,而很少有人懂得去反省自己的内心,其实心才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佛法说“一切唯心造”,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心态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苦乐。拥有健康的心境,是快乐幸福的根本。

        一、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所谓相,是指事物的现象和表现。所谓虚妄,不是你所理解的虚幻和徒劳的概念,而是指因为变化、因为无常,而认识到的无可执着。因为一切都是有种种因种种缘在参与,所以表现出来的现象都是如幻、如梦,而经中更有关于水沫、泡沫、影等等这些比喻。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并不是说你所认识和发现、感受到的外界事物都不存在、也不是说你参与的任何事任何社会行为都没有意义,而是说作为我们凡夫,因为自己经常被自己的意识思维所局限和束缚,经常执着在自我的意识里面,所以我们所认识的理解的事物,未必是真实的。

        由于各种事物、各种事物的表现都是无永恒无常态的变动的,所以说有生死、有变异而出现种种“苦”。由于苦而理解世界上一切人、我、事理,都是在发展和变动之中,根本不存在“我”“我所有”这样的概念,所以说无我是空。再深入理解,则需要从真假、有无这样的理性概念入手,理解这些事物其实也是空的表现,即一切存在的并不是我们习惯中所见所认知的,而我们所见所认知的一切事物其表现也并不一定是真实的面貌或者并不是完全可掌控的。

        佛法说空,说无相,不是说没有,说虚无,而是说源于无常使我们感受的变异,并由这个变而知如何随缘应对,不执着任何“我”的概念便无苦恼,这才是佛法的本质。所谓如来,就是本来如是的意思,也就是说事物的这个现象所表现,并不是其真正的内涵,而是我们自己做自己在解释,明白这个基本思路,自然就有如何应对无常而不是逃避的思路,平静、清净去观察和思维,才能理解事物为什么这样表现,所以说是如理如法作意而不是无明行事,这才是即心即佛的简单说明。

        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着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

        如果能够照见各种现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

        六祖惠能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契合了这个道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并不是说一切相都不存在,而是说一切相都有,但是当我们看清相的本质的时候,心不会受其影响而波动。

        之所以发生影响和波动,是因为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觉得那些人、事、物、环境状况种种对自己太重要了,和自己的利害、得失有关,所以认为是真实相。

      《坛经》里。其中有一个故事最能解释这句话。

        一个旗在风中飘动,有的人说是风在动,有人说是旗在动,而六祖说,风和旗都没有动,而是心在动。

        风也是相,旗也是相,当旗与风都是相,都是虚妄时,唯一能使旗动的就是心念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法,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雾霭一样的不可琢磨,无常变幻。同时又如同闪电一样的快速变化。我们要无时不刻地这样看待这个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它而被它束缚我们本来解脱自在的体性。

        对于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诸佛菩萨的看法是这样的,它像闪电,它像露水,它不是真的,存在的时间很短。

        在梦中,一切皆只是念头形成的‘相’,可说是‘名字相’,不是实物,称之为“无”;但是不能说没有这个梦,也不能说没有一切相,称之为“有”,也就是‘相有体无’。心的念头和心不是一个也不是两个,就叫做“不一不二”,也是:“色(相)即是空(心),空即是色“。

        ‘一切唯心造应作如是观’——我们的生活的空间就是和”梦“一样的,是心的显现。量子学已发现粒子不是物质而是波动的现象——但是科学不知道是心念的波动形成的现象而已。

        有个比喻是非常不错的,一滴水放在桌子上很容易干枯,如果把它投入到大海里去,那么这个生命就长了。人总有一死,在没死的时候,我们何必把一滴水孤立起来?我们把自己投入到众生那里去,念念不忘众生,还会活得健康一点,活得长寿一点。

        我们一个人生活在世间不过几十年而已,寿命长的,七、八十岁就算是寿命长的,四、五十岁过世的很多,真的是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这样看就正确,就对了。

        三、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诸法的实相, 不可以用文字语言来描述。

        佛陀为了引导众生能够最终离苦得乐、到达彼岸。不得不随顺世间言辞习惯, 不说而说, 所以《金刚经》里面讲:“说法者, 无法可说!”, 所有一切讲出的法并不是法本身,都是为了让我们更方便理解法的本质。

        “法”,它有两重解释。狭义的“法”就是指佛教,也就是释伽牟尼说的佛法;我们说皈依“三宝”(佛、法、僧),三宝的“法”指的就是佛陀说的法,说的能令众生涅槃的道理。广义的“法”指的是我们众生的思想能够想到的一切外在存在的事物。“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之法,对应的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法”对应的是“意”,“意”就是思想。佛陀说“人我空”、“法我空”,这里的“法”也是指我们想到的一切的外在的世界。当我们读佛经遇到“法”这个字的时候,一定要想是取“法”的狭义的理解,还是广义的理解呢。

        用刷碗的例子来比喻,如果把一个油污的碗比作我们众生的心,那么佛所说的法就是洗洁精和水。

        只有用洗洁精和水才能把碗洗彻底洗干净,但是一个沾满了洗洁精的碗绝对不能算一个干净的碗。

        所以还要把洗洁精也冲干净,把水也晾干,然后才能算一个真正干净的碗。

        同样我们当通达了某个法的真正意趣之后,不可以对这个法太执着,该舍的时候就要舍弃掉。

        然而, 如果我们还没有真正通达的时候, 是不是可以随便舍弃这个法的。

      《金刚经》里面同样还有一句“知我说法如伐喻者”, 就是说, 佛所说的这个法呢, 就像一个小船, 如果你过了河呢, 就要果断地把船舍弃掉, 不然带着船怎么继续前进的行程。

        可是如果你还没过去这个河, 就把这个船给舍弃掉了, 这河可怎么过呀?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四、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谓佛法者,其实没有佛法之相,贵在体悟。能悟,一切法都是佛法。不能悟,你就是拿了佛法也会把他变成世俗法、轮回法。因为你不能真正体悟,执著于这个相。比方说你诵《金刚经》,你要求的是世间怎样身体健康,这就把佛法变成世俗法了,所以“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白居易有过一首诗名为《僧院花》:“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这也可以说明,在一切之中能悟的话都能见佛法。

        在名言现相之中,释迦牟尼佛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但这些都是为了引导我们破执著,明心见性的方便法,都如阳焰、如水月一般的存在。实相之中,无任何所谓的佛法存在。名言显现的佛法也要众生通过积累资粮,有福德因缘才能得以遇见。所以也不要轻视这个名言显现的佛法,如果没有福慧资粮,没有善根因缘,还是难以得遇,所谓的“佛种从缘起”,也是非常重要的。

        从胜义谛来说,佛法即非佛法。因为佛法只是引导众生的方便法而已。佛说种种法,为了种种心。若无种种心,何须种种法?真正的法是离一切戏论边执的实相无为法。

        所谓的佛法,其本性并非实有,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执着在法的虚相的概念上了,佛法不一定在佛经上,世间皆是佛法……

        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

        “佛法”即是佛所说的一切教法。这句经文的关键在于第二句话“即非佛法”。

        佛陀教导我们,要看破世间万物,不要去执着。所谓佛法也是教导我们如何去看破、放下世间万物的方法。

        《金刚经》的根本思想,就是让我们去掉一切牵挂,放下一切烦恼,达到心灵的绝对清净安宁,得大解脱。

        所以最后,我们也不能执着于佛法带来的种种不可思议。

        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关键是“住”和“心”二字,住,指的是人对世俗、对物质的留恋程度;心,指的是人对佛理禅义的领悟。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句,乃体用并显。云何体用?“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 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应无所住”既不著有,“而生其心”亦不落无,方是金刚本旨。

        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实相境界。既悟实相无相,一无所得,还有什么我执、烦恼、生死、无明可住?若执著无住,又落于偏空。何以故?当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灵知,起用自见。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愿无尽之菩萨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如是等心,皆是无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净心,亦即是佛心。而众生所生之心,乃贪心、我执心、贡高心、差别心,乃至八万四千烦恼心。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业识心,亦即是众生心。所以者何?因众生处处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净,心不清净,即不能悟得实相真心。故学佛人欲悟实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则一切不住,真心自见,即是道心。道从心生,心由道见。讲到究竟,这一个道字,也不可说。所谓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此理微妙,初学人不易领悟。佛要人领悟实相无相,离念即是真心,故说“应无所住”。佛又要人领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说“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来似觉矛盾,其实就是如是。

        应该无任何执着的升起清净心,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把心念停留在色、声、香味、触法上。

        真正的修行,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 坦坦然,物来则应,去则不留。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六、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何为“四相”?

        “我相”:指(能感知)的那个,亦即执着我的观点。例如小明食过榴梿雪糕感觉好食~“我相”。

        “人相”:指(被感知)的那个,亦即由执着我的观点而建立的二元对立观点。如小明食过榴梿雪糕感觉好食,故此只要有人否定榴梿雪糕好食,小明就不认同~“人相”。

        “众生相”:指是无数个由我被感知的那个,而产生的执着种种二元对立观点。如:小明食过榴梿雪糕感觉好食, 将这个观点一直伸延,去建立种种榴梿雪糕感觉好食的观点,同时排斥否定榴梿雪糕的点子~“众生相”。

        “寿者相”:寿指寿命,亦即是时间。内涵是指是于“过去、现在、未来”时空上,所建立的一切观点。如小明食过榴梿雪糕感觉好食这个观点,一直纠缠于小明的脑海,谁知道经过时间的洗礼,市场上已经出现一种“番薯雪糕”,而且榴梿雪糕已经被社会淘汰,不再生产,但是小明仍然不知道,只不断坚持这个时空上曾经体验榴梿雪糕感觉好食的观点~“寿者相”。

        破四相是为了解决执着的苦。

        人只能随着那一刻实际状况运用某观点面对,观点更加是“中性、空性、虚幻、无常”。

        所谓“中性、空性、虚幻、无常”是指人、事、物所呈现的只是“心的感觉”,这份感觉更是人人不同,只是误以为相同。

        原因是随着那一刻实际状况运用某观点面对然后,必须将某观点马上放下,不能滞留,否则就叫“执着”。

        因为当时某观点只是个人及时空匹配而呈现,事情一过,观点可能已经完全失去意义。

        如果菩萨在心中还有对自我的执着、对他人的执着、对众生的执着、对生死的执着,那他就不是菩萨了。

        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切众生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

        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无住”精神,可以缓解现代人的压力感,使人保持澄明心性。当今时代是一个物欲涌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有些人不再谈论人生、理想、国家、社会,而是更多地谈论电影、股票、服饰、美食、足球、明星等等。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世界。

        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是现代人应有的权利,但人切不可成为物质的奴隶,陷溺于拜金主义的狂潮,从而导致精神家园的失落。人除了物质生活,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精神上去充实才是真正的富贵,精神上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

        现代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都具有“庸人自扰”的本性:对于悠关自身之事作过多的无谓思考,是困扰自身的主要原因。更要命的是,人的这种“能力”不需要有事实依据,但凭想象就可以了。假使心起了烦恼,那么即使在社会上很有地位、财富,生活也是空虚的。

        如果心中颠倒梦想,高楼大厦无异于监狱,美味佳肴就是毒药。古人说: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只要心安定了,就算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茅草小屋,心中也很安定、 自在。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八、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世出世间一切事物、现象、概念都是“自体相空”,即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没有独立不变的本质,也就是说,在空性的层面,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

        法无高下,因为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法只是相而已,在这个层面上,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万法唯心,是说对这个世界的一切观点、见解、情绪、情感.…等等,都是由心而生,佛法也是由心而生,大乘由心而生,小乘由心而生,藏密由心而生,乃至儒家、道家,无一不是由心而生,全部都是圣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观点和见解,所有这一切者是由心而生。

        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外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契机的法就是最好的法,法法都可以达到目的,达到目的了就无有高下了。法是途径,道是目的,从达到目的这个角度讲,哪条路都是可行的,只要适合自己,所以,路路皆通,法法平等。从契机的角度看,法无优劣,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万法唯心,法不离心,心不离法,法外无心,心外无法,心法一体,哪有高下?

        九、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最好解释是菩提达摩祖师与梁武帝的那段对话。梁武帝一生造了许多寺庙,剃度了许多僧人,主持编订了许多佛典,大力弘扬佛法,做了许多有福报的事情,但是因为他是以一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心来做这些事情的,所以这最多也只是得了一个天人的果报,而不是菩萨的果报。正因为如此,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祖师认为梁武帝并无甚功德。真正的行菩萨道、行布施波罗蜜是不求回报、不贪著的,以清净自然、没有功利的心态去做善事。

        真正行大乘菩萨道的人们,做善事不求福德的果报。菩萨并不以求福德之心去行善,是做应该做的事,本份的事,做了就过了,不住不著。虽然有福德,但菩萨自己并不贪著,虽然有好处,但是菩萨并不领受,而是回向给世间一切的众生。布施波罗蜜中包含的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都是同样的道理。这也就是佛家所讲的“三轮体空”了,真正的布施,无布施者,无布施物,亦无接受布施者。

      《金刚经》是十分有意思的般若经典,每每说福德,每每又将福德推翻。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本来都无一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修福德,是提得起;智慧成就了会晓知福德也空,无可贪著,这就真的懂得放下了。

        对于所做的福报功德,不应因贪求而升起执取之心。

        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馈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并不需要。

        十、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到底什么是“如来”?“如”是比喻,意思是“好像”,“来”则是代表了“来去”等之相状。成佛就是好像不来不去,如如不动。这个状态或许很难体会,但当我们自问“过去的时间、记忆”在哪里时,多少就能有些体会了。好像是来了又去了,又好像是不来也不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因此《心经》中有言“是诸法空相”,即便我们想去执著,其实也是无有所得。就像我们每时每刻的念头,贸贸然来了,贸贸然去了,当我们拼命想把念头、妄想空掉时,就已经离如来十万八千里了。妄想本空,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所以《坛经》告诉我们“烦恼即菩提”。妄想烦恼留也留不住,我们又在烦恼什么呢?我们若是如此懂得了“如来”,那就自然时时刻刻都在清净之中了。

        众生本具的如来本性,不停驻于任何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离一切分别妄念,即是如来清净本性。

图片发自简书App


      《金刚经》中字字句句、在在处处皆是平凡无奇的不二法门,信受奉行就在当下。

        我始终相信:心如莲花,你就不会辜负于天下之人;念如菩提,天下之人亦当不会辜负于你。

        当我们悟透了岁月,悟透了世事,悟透了自已,才知道何为人生之终极,何为生命之真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732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496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264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07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06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75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29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83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1,704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66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73评论 1 33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3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16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7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4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83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03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出自《般若经》第九会,是六百卷般若经的纲领。《金刚经》全篇是由已证得阿罗...
    安于世阅读 15,691评论 5 29
  • B1.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
    常修阅读 4,267评论 1 8
  • 到杭州,游西湖。虽已近中秋,但走在杭州西湖景区北山路上,只觉人多闷热。 走到苏堤,微风习习,杨柳夹堤,荷香沁脾...
    老鹰liu阅读 181评论 0 0
  • 一年又一年,又长大了……(习惯以九月份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我用了我最后一个暑假熟悉了一座城市,接触了一些人。本来还...
    轻罗小扇扑流萤恩阅读 245评论 0 0
  • 一、我的高二会怎样 我的高二生活会是怎样?是继续在不安中挣扎,还是找到一个明确的方向? 过去似乎是很单纯的,不在乎...
    茂岭山下阅读 30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