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到自然醒洗了个澡,专门找了些粤语老歌回味了下,非常有代入感。哼着歌搽完防晒霜撸好妆居然完美错过了早饭。
今天去的这家"翠林辣蟹舫"也是一家老字号,店面在尖沙咀亚士厘道,是闹中取静的一条小巷子。
市中区不管是小巷子餐厅还是街边店,都是这种小门脸大进深,别有洞天的感觉。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神秘感,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都是有真功夫的。
楼道里很多拼图和单张的明星打卡照,这是新网红店和老字号最明显的区别。明星毕竟见多识广口味也比较叼,他们的背书可以降低试错成本,价格贵一点也是可以勇敢尝试的。
平常很多人说港式风格,抛开电视剧里面的豪宅,这才是我心中的港式风:空间挤迫,层高低矮,物品乱而有序,色彩有层次感,一定要有老字号的牌匾和关二爷的神龛。仿佛能感觉到阿B仔从吧台探出头来笑盈盈地说:"薛太早!照旧奶茶少糖少冰、牛油麦包士多一个对吗?"
这家的菜单分两种:海鲜是pu皮包裹内里过塑的,里面是各式港式做法的海鲜,我们点了微辣的"避风塘炒蟹";普通的菜单是上图这种过塑的,用一种后面带泡沫擦的水性笔勾画,完了店员拿到柜台下单,下完了就用笔尾部的泡沫擦掉循环使用,这个系列里我们点了生菜煲和奶茶。
大厅靠窗是一排卡座,中央都是8-10人餐的圆桌,桌与桌之间几乎没有过道了,折叠轨道门靠墙倚着,我不明白它在什么时候需要打开做隔断,因为感觉隔开不隔开都没有什么区别。
没有"洪爷摆酒"那种港式酒楼的气魄,但非常有特色:大桌子几乎都是拼桌的,熟人之间热络地闲聊,对陌生人不避讳。没有朋友同来的自然地玩手机,这个时段一般都是ins或者facebook的大量更新时间,可以让眼睛先吃。从外貌和他们点的内容能够很容易分辨哪些是本地人,哪些是外地人。拼桌单点的最多的是各种粉面,干的汤的,大多数人吃这些食物习惯用筷子。
避风塘炒蟹是香港十大经典名菜之一,是一道美味可口的传统名点,属于粤菜系。在粤菜馆的食谱之中,是一款常见的菜式。其精髓是那蒜蓉的独特风味,这种蒜蓉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甘口焦香,脆而不煳,蒜香味与辣味、豉味结合,达到了一种口味的平衡。与螃蟹共烹,味道和谐,可口极致。姜葱蒜蓉的香味浸透蟹肉,蟹块香辣,味道浓郁,湿口的蟹沙比干身的更香口,令人越食越开胃。避风塘炒蟹是2018年9月10日发布的“中国菜”之一。——来自某度
菜品一上就没有心思写了,从百度摘了一段就立刻开干。
肉蟹的外壳炒得很脆,上面均匀粘了脆而不糊的蒜蓉,没有勾芡也粘得稳稳的,抖动不会掉。舔掉上面的蒜蓉,轻轻用钳子就可以开壳,露出丰满白嫩的蟹肉。这个微辣口味,这么厚实的肉质也入味了,一口咬下去如果再松口,蟹钳产生形变但并不会散掉,拉扯才掉一半肉,是弹牙的口感,火候油温非常稳健。
粒粒分明的蒜蓉看起来油腻实际上并不闷,在哑光的盘子盛着,除了自身体积以外的地方也没有渗出油脂,很适合喝粥或者拌干捞粉,但我实在吃不下了。
这是一直三围比较突出的肉蟹,蟹壳上有附着的油脂,用筷子扯动粘得很紧,非常新鲜。只是口感油腻上头,我没有勇气吃。
这个生菜煲有个自己的名字比较拗口(后面账单上有),上菜的时候是一个下面垫盘子的滚烫空砂锅,店员用一双筷子把盘子里的生菜一股脑儿擀到砂锅里,冒出热气腾腾的烟,吱吱作响。
这一波操作并不会更好吃,仪式感只是为了配合它的价位。酱汁里有个头大只完整的虾干、豉油、蒜末和辣椒圈炒成的酱汁,中规中矩,还是很下饭的。反正我点素菜也不是为了好吃,只是为了平衡下吃肉的罪恶感,也怕点菜太少被赶出来。
这家餐厅已经和美团深度合作了,端午期间有优惠,接受微信付款。在有半价券的情况下,这一餐合计人民币385.2,在香港算性价比相符的,住在附近又想吃蟹的可以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