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刷朋友圈,看见郭婧同学的书法又精进了。这小妮子从四岁就开始学习书法、国画,几年前,她的作品就已入围国展。其实我不是轻易就能崇拜谁的,但是,我没有理由不服她。每次看她秀书法,我也会不自觉地拿出“文房四宝”,虽然她不止一次地跪求我换一个爱好,但是,作为平心静气、修身养性的法子,写写书法还是能装一下文化人的。虽然一辈子都登不得台面,但是在郭同学无形的鼓励下,相信自己还是可以不断进步的。
赵阿姨总说我,看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有什么,爱攀比,爱较劲,结果把自己活得那么累。
老话讲,人比人,气死人。我活了快三十年,也没被气死,想来这话也不见得有多准。
1.
小时候,邻里之间特别亲近。邻家哥哥姐姐总带着我玩儿,我上高中时,他们已上大学。每次放假回来,他们都会给我讲大学的多彩生活。那时候,我是个彻头彻尾的学渣,连上高中都是自费。但是看到哥哥姐姐们都考上大学,我就想,同样坐冷板凳,为啥我考不上大学?上大学以后,邻居姐姐说,她英语六级过了,计算机国二过了,明年预备党员也能转正了。讲真,我好生羡慕。于是,我也暗自努力,把该考的证全考下来。后来,哥哥姐姐们又考上研究生。我又想,凭啥我不能成为研究生呢?就这样,我又读研。上班后,老师总说,我这前三十岁,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大概就是读研。这只能得益于我有一群中国好邻居,正是有他们做榜样,我才能一点点前进;更要感谢自己有一颗攀比的心,正是有不服输的心气儿,才会不输于他们。
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正性攀比指正面的积极的比较,是在理性意识驱使下的正当竞争,往往能够引发个体积极的竞争欲望,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
2.
认识一个姐姐,也在一家媒体当编辑。其实,以姐姐的才华,当总编辑都不足为过。眼看着比她后来的新人都成为编辑部主任、副总编,周围的朋友都替她捉急。可是姐姐倒是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姐姐总说,我本来也不想当什么主任、总编。我只想过自己的小生活,把自己的工作完成,不碍谁的事儿,不挡谁的道儿。总是比来比去的,多累。当上总编还想当更大的官,挣更多的钱,欲壑难填。可是,没过多久,领导就找姐姐谈话,说她现在这份工作可以让更年轻、薪水更低的年轻人来做,提前通知她另谋高就。姐姐愕然,怎么我不找事儿,事儿倒来找我。我招谁惹谁了?
这个世上的东西,你争了,不一定有,不争,就一定没有。谁与世无争,谁就是获得最少的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此努力,只是为了平凡地活着。我们之所以去攀比,去奋斗,仅仅是为了过上平凡的生活,只有不断攀比不断奋斗,才能维持平凡。你不想比较,就会被人比下去。
3.
冷冷是我做旅游时认识的小妹妹。那年夏天,我们一起带海边专线的团。她和我一样,来自小县城,只是她18岁就出来上班了,因为家里还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打工攒些钱,读了旅游学校,就开始当导游。我们在一起聊天时,她总是望着那些游客说:“老天爷就是不公平,别人家的孩子都能和父母甜甜蜜蜜地旅游,我却要早早地出来辛苦工作。他们豪车开着,豪宅住着,都是人,为啥我不能?”再后来,她傍上一个大款,做起了全职小三。想必,她也开着豪宅、住着豪车吧。有一次,和朋友聊起冷冷,朋友说,她为那个大款打掉了六七个孩子,这辈子是不能再生育了。色衰而爱弛,当她不再年轻时,那个大款还会要她吗?
负性攀比指那些消极的、伴随有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比较,会使个体陷入思维的死角,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负性攀比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理性分析,只是一味地沉溺于攀比中无法自拔,对人对己都很不利。
比较,是一种呈现,就如同微尘和宇宙。比较则更多落在较量这个动作上,有一种潮起潮落你来我往的感觉。40岁不会和18岁比较但会和30岁比较,你同事不会和比尔·盖茨比较但会和你攀比。只有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才有可比性。大海虽然有浪潮,但茶壶里的风波会更多。
总有人会发一些“真正的生活应该是由心生发的喜悦幸福”或“不做时尚的奴隶、品位与钱无关”的感慨,其实,这只是他们看到别人炫富后产生的醋意罢了。
我想,千百年来,大概只有颜回一人喜欢“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连他的老师孔子,都主张“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寻一目标,找一榜样,他可以是你身边的同事,也可以是未曾见面的名人,在取之有道的前提下,多对自己说一句“凭什么”。
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进步。
不说了,我要去练书法了。关注随意,打赏随意哈。
作者|人称大齐同学,外号众多,比如倒爷、比如齐总、比如兔警官。85后媒体人,爱胡说八道,其实都是正能量。爱聊职场,也爱聊八卦,身边的点点滴滴都是文章,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喜欢就关注我吧。
别问我美不美,人家永远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