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首de寄语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哈姆雷特。”领读《穷查理宝典》就是我愿意解读我眼中的哈姆雷特和你分享,但它只是我眼中的哈姆雷特,当你自己去阅读《穷查理宝典》也许有全然不同的感悟。如果你觉得,我眼里的哈姆雷特对你还有吸引力,自己也想去看看。那么,我领读目的已经达到。期待你与我分享,在你眼中和我完全不同的哈姆雷特。
壹
萧伯纳笔下人物说:“每个职业最终都是蒙骗外行人的勾当。”
上述说法,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这部书中用“专业顾问”这一职业为例进行解释:如果你在是思考问题或解决所遇到的麻烦时,完全依赖一些花钱的专用顾问。你眼界狭隘的专业顾问并不是故意给你误事,而是他的潜意识偏见给你带来麻烦。
查理在书中将“专业顾问”用眼界狭隘来形容,他说专业顾问并不是故意给你误事的,而是他的潜意识偏见,他们的利益出发点和你不同,所以认知上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导致无法真正帮助你解决问题。
既然,理论是指导生活的。
那么,我就举个实际又接地气的例子。
最近,我去了趟发廊,理发。对于理发这件事,我习惯于听从理发师的建议和安排。即使在去理发之前,心中已经有了理想的发型,却最终总会完全按照理发师的想法设计发型。
每每理发时,心里总想着:“听专业的人的想法,总是没错的”。可是,每每弄完头发后,又会后悔不喜欢。因为,它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感觉并没有那么好看。
其实,理发师也不是真的故意弄一个你不满意的发型。但他站在自己的审美给你设计发型,却不一定符合你的审美。
一个发型做完,一定会有人认为好看,也会有人认为不好看。希望拥有让人人都满意的发型,怕是不存在的。
《穷查理宝典》中写到道:“唯有在童话中,皇帝才会被告知自己没穿衣服”。离开童话的现实,没有人能告诉你,别人无法真正告诉你是对还是错,唯一能进行判断的只能是你自己。
因此,像设计发型这件事情,好不好看的唯一标准还得在自己。你认为你喜欢,你认为好看,其实就行了。
回归形而上的理论来看,关于“思考”这件事情,不能完全依赖别人。就像《穷查理宝典》前文所述:“客观和理性的态度需要独立思考。”大部分判断,唯一的衡量标准的来源你自己,只有以你自己心中的那杆秤来衡量才是最符合你的人生。
贰
对于复杂适应系统及人类大脑而言,如果采用逆向思考,问题往往会变得更容易解决。如果你们把问题反过来思考,你们通常能想得更加清楚。
我习惯将查理说的这个“逆向思考”称为“逆向思维”。“逆向思维”这个概念,其实大家都知道,可是真正娴熟运用的人应该不多。
《穷查理宝典》中解释“逆向思考”时说,如果你们想要帮助印度,思考的不是“我应该怎样帮助印度?”而是“我要怎么样才能损害印度?”这样也许,思维能更广阔,视野能打开的更多。
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多次强调“逆向思考”的普世智慧,我一开始还不能很理解其要领,但能在书中窥探到芒格对逆向思维,得充分运用。
在哈佛学校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芒格谈到四味药(一是要反复无常;二是要尽可能从自身的经验获得知识,而别从他人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三是遭遇失败,意志消沉;四是尽可能的减少客观性),拥有这四味药可以确保过上痛苦的生活。其实查理就是通过逆向思维,来告诉哈佛的毕业生们痛苦生活的底线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追求幸福,却很难有人真正知道幸福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因此,人们也很难用具体的行动去追求幸福。或者,实际上处于幸福之中,却并不感觉幸福。若是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解决,那么追求幸福就会变得简单得多了。
虽然不知道真正的幸福到底是怎样的,可我们能够知道怎样是不幸的——是我们不愿意经历或遭受的,比如疾病、饥饿、战争等。当我们清晰的认识到怎样是不幸的,不幸的药方是什么的时候,便能更加清晰的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明确自己的目标,感知自己的幸福,追求自己的幸福。
有时候,“逆向思维”甚至可以帮助你找寻到自己的真爱。每个女生都渴望自己获得真爱。可是很多女生都不知道自己的理想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说不出具体的标准,当然也很难开始一段恋情。
可是,聪明的女生,若你能运用“逆向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你其实可以知道,自己不喜欢的男生是什么样子的,将所有不喜欢的标准加以排除。那么,开始一段甜蜜恋情的概率就能大大增加。
叁
要消除思维中自我服务的偏好。
书中,查理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解释:不要以为对自己有利,就等于对整个社会有利,也别根据自我中心的潜意识倾向来为自己愚蠢或邪恶的行为辩解。我们必须在自己的认知和行动中允许别人拥有自我服务的偏好。
由此,查理十分推崇本杰明.富兰克林想法——如果你要说服别人,要付出利益,而非付诸理性。(即使当你们的动机很高尚的时候。)
因为,人性中天然拥有的便是自我服务的偏好。如果可以利用好“自我服务的偏好”这一人性的特点,应用于“说服他人”,那么说服这件事情就会显得简单一些。
就我看来,既然自我服务的偏好来自于天然的人性,那么,也可以利用这一人性特点运用于教育。
所谓的亲子教育,既是教育孩子,也是教育家长。
对教育孩子而言,你不应该一味的告诉他,不能做什么,禁止做什么。也许,可以换种方式——告诉他,如果如此这般情况再持续下去,将会严重影响你自身的某种利益。
对教育家长而言,应该警惕自己的自我服务偏好,及时发现是否有将自我意愿强加于孩子,顶着“我为你好”的旗帜,满足自我的某种心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