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子问我:“宋太祖为什么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
我回答: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960年)取得皇位时,他的长子赵德秀已经夭折,次子赵德昭才十岁(虚岁,951年出生)。
自己皇位是怎么来的,赵匡胤心知肚明,所以他能深刻体会到‘国赖长君、主少国疑’的道理。尽管这一年他才三十四岁(虚岁,927年出生),可他不得不早做打算,那个混乱的年代,每天都发生着各种不可思议的事儿。如果因为自己传位给一个小孩子而让赵家丢了皇位,后果可能非常严重,他赵匡胤篡位没有屠杀后周皇室,别人要是篡了他们赵家的位可就不一定了,那个年月,除了陈桥兵变这次,每次王朝更替都伴随着大规模屠杀。
亲兄弟五人,大哥、五弟早亡,赵匡胤是二哥,三弟赵光义(赵匡义)此时二十二岁(虚岁,939年出生),四弟赵廷美(赵光美、赵匡美)此时十四岁(虚岁,947年出生)。
登上皇位后,太祖皇帝开始培养家族中唯一的成年男丁,三弟赵光义。封亲王、尹开封,而“亲王尹京”是五代十国时期皇储的标准配置。所以说,太祖登位之初,的确有意传位三弟赵光义!
十年后,太祖的儿子成年了,改注意了(人之常情)。可此时,太祖惊讶地发现,三弟赵光义的势力已经非常庞大,强大到远非自己的儿子所能抗衡的程度。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把赵光义杀了!可太祖却不能这么做,第一,毕竟是亲兄弟,舍不得;第二,小人物怕法律、大人物怕历史,千秋骂名太祖无法承受;第三,太祖是位仁君,陈桥兵变是五代十国期间杀人最少的一次政变,连后周的皇室和大臣都没杀,怎么会杀自己的亲兄弟!
太祖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迁都!晋王赵光义的势力都在开封,只要迁都洛阳就可以将他架空,然后开始培养自己的儿子。于是开始着手推行,结果晋王赵光义激烈反对,群臣附和,迁都之意最终搁浅。
从此,晋王赵光义逐渐感受到来自太祖的打压,只好小心应对,见招拆招。公元976年,太祖皇帝不明不白地死了,晋王赵光义继位,史称宋太宗!
太祖称帝早年,儿子太小,最后几年不是不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只是没有他三弟那么心狠,没有他三弟那么不要脸,落了那样一个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