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管思媛)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活全局。地摊经济的政策一放开,不少地方随即出现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地摊经济”的优势,显而易见——经营费用低,没有转手费,没有装修费,没有租金压力,没有雇员工资压力。不足之处也不容小觑,比如以往普遍存在的占道经营扰乱交通、垃圾遍地影响城市卫生、夜间噪音扰民、假冒伪劣商品难以追查、食品卫生无法保障、消费纠纷维权困难等。
2020年8月10日,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多场域云组队地摊经济社会调研团继8月8、9两日的实地走访地摊夜市后,进行了第三次实践调研。分散全国各地的队员们对前两次的实地调研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反思,吸取采访经验,继续以调研走访的实践为基础,从实体店主与普通群众消费者两个角度观察地摊经济现状,进一步深度挖掘地摊经济背后存在的问题,以寻求解决地摊经济发展问题的良方。
(图为陕西汉中成员调研现场)
迎接全新挑战,转变发展思路
2020年5月27日,中央文明办明确,在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这一政策不仅是在为地摊经济松绑,也正是国家精心谋划、因城施策,实现“活力”与“文明”同步的充分印证。对于“地摊经济”的火热兴起,最受直接影响的无疑是街边实体店铺的商贩:实体店铺的商贩在成本要素上投入更多,他们相较于地摊摊主花付了店面的租金,装修费用,电费,水费等等,但随之而来的是地摊经济热潮会分走一部分客流量,而且地摊商品价格较为低廉。因此,路边租了店铺的商贩生意会在疫情期间更难做。本溪市调研成员走访市郊的大型生鲜超市后发现,对于商品多样的大型生鲜超市来说,由于超市会售出蔬菜水果和肉食类等等,照比于早市的地摊贩卖,超市的食品大多是放在冰柜等地方储存的,在新鲜、价格方面都会略逊一筹,因此地摊经济的升温使其收入会有很大的冲击,经王经理讲述会给超市减少将近三分之一的收入。当然,地摊经济带给实体店铺商贩的也绝不仅仅是危机,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如此强大的市场冲击也未必不是实体店主转变营销方式的一种推动力,来自云南省玉溪市的实体店主在采访中说道:“因为‘地摊经济’的兴起,人们对于商铺的需求是会减少。但是对于质量保证和服务这一方面,是地摊商贩所不能及的。针对地摊经济分走客流量的问题,我们为了能增加销量,会长期进行打折促销的活动,并与此同时发展线上平台交易。”对于疫情逐渐向好的趋势,实体店主对未来的商业发展抱有坚定的信心和极大的期望,这也正是国民经济复苏的动力保证。
(图为云南玉溪成员采访实体店主)
创建文化窗口,加大宣传力度
沿街为市,客人围聚,好不热闹。拂了袖去,一地狼藉,污水横流,气味刺鼻,曾几何时,地摊在人们心中留下了“脏乱差”的印象。城市管理部门建立之后,摆地摊被贴上了有损市容的标签,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放开摆地摊的政策出台后,地摊经济终于合法化,这是多少群众期待已久的温暖。在吉林省长春市的成员采访了一位在夜市吃饭的刘先生,“我个人认为地摊经济就是市井民俗文化的一种展现,在长春烤冷面等东北特色食物就占据了大部分的地摊,把东北地区的饮食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并且夜市中的美食多样,相较于实体店价格更便宜,满足了上班族的需求。”从多地受访消费者的口中得知,普通群众们对于地摊经济这种城市“新产物”还是较为宽容和支持的,但是其对地摊经济政策了解得并不深刻,只知道国家放开了地摊经济政策,但并不清楚各地政府制定的具体条例以及是如何实施监管的,对于在地摊消费后如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是不清楚,这些也皆从侧面展现了各地区乃至国家对于地摊经济的宣传工作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图为吉林长春调研成员采访群众)
面对“地摊经济”这道新考题,各地如何答卷,才能让经营者有“真金白银”的获得感的同时,也让城市居民保有幸福感和安全感?这不仅要依靠城市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更要依靠政策制定者在“抓”和“放”之间寻找平衡点。只有这样,发展中的“地摊经济”才能交出一份真正达标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