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瞻瞻——道德经与孩童生长48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道德经 . 第二十六章》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动的主宰。因此君子整天行路,都不离开载物的车辆,虽然享受尊荣,却不会沉溺其中。
在本章老子好似一位既安静燕然,又语重心长的长者,在劝勉后人,作为君子要知晓静定与躁动的关系,要明晰在重与轻之间,孰为本,孰为末。
真正的君子行走在人生路上,因为始终有使命在肩,所以要一直保持谨慎,即使处于尊荣之所,亦不为其所惑,而安然处之。
关于君子的修为之路,《易经》天乾卦也有相似的表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意思是说,君子应整日进取不息,即使夜晚也要小心谨慎,不能有丝毫松懈。
与《易经》天乾卦稍有不同的是,老子更为侧重其辩证思想在人生道路上的运用。在重与轻的本末上,君子应始终以恪守其禀赋与初心为本,其重要性就如行路上的辎重一样,是承载着其梦想的地方,一刻也不能离开。
在动与静的关系上,老子认为燕处超然的心态为静,在美食盛景面前,表现的心欲不安为动,所以说“静为躁君”,面对外部诱惑,作为君子需保持虚静超然,方能守住根本。
苏东坡在《超然台记》中说,凡物皆有可观,人之所欲无穷,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看到了万物皆有可以欣赏的地方,但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而我走到哪里都可以拥有快乐的原因,是因为我能够游心于事物之外啊。东坡的这个“游于物外”之心,可谓是默契于老子那“燕处超然”之境啦。
游于物外之心,意味着始终保持初心,又总能跳出事外,以达观心态面对事物与人生。由此联想到了家庭教育,在孩童生长的过程中,也需处理好“静与动”的关系,明晓出“重与轻”的本末,将笃定与虚静等内在品格作为孩童生长的方向,其为本。发现并秉承着孩子的天性与禀赋,且能持久谨慎的陪伴孩童生长,是谓重。
若真如此,孩童“终日乾乾”,父母“燕处超然”,家庭教育之理想场景,仿佛就镜映在我的眼前了。
天下父母,与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