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中提到,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文物和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凝结在其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滋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激活其内在生命力。
传承文化瑰宝,需要锻造人才队伍。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文化遗产保护关键在于人才队伍有情怀、懂专业、会创新。出土文物重现光彩,仰仗大国工匠传承技艺、传承匠心,在冷板凳上创造奇迹;文化瑰宝获得知音,需要专业人士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传媒方式,讲好历史故事;文创产品“跨界破圈”,离不开策划者出点子、营销者搞推广,让保护事业后继有人,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选用和激励机制,加大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让人才供给满足人才需求。
盘活文物资源,需要用好数字技术。应用数字技术力量,能以“今”入“古”,让流转前年的古风古意穿屏而出,联通历史与当下。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文博机构,推动文化生产与消费全流程数字化转型,为消费者带来新的体验,如为《洛神赋图》《千里江山图》等传世名画填词谱曲,让古画会唱歌;用手机小程序自行设计各式丝巾,一键下单即可收到实物;汇集中原古都元素的考古盲盒,一上线就被抢购一空等等,数字技术为文物赋予新的生命力,以新的姿态走进公众视野、大众生活。
讲述文明故事,需要做好古今贯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衔接起来,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结合起来。各地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时,可将其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发展特色旅游、培育传统文化产业,可与经济发展连接起来,让历史文物潮起来,变身表情包,化身钥匙扣、冰箱贴,印在服装上,让老树开出新花,让历史文化更具生命力。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述说着过去,还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只有保护好、传承好,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2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