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简书的第9篇文章。
前几天看到冯唐写了一篇关于距离的文章,觉得开头挺好:
“距离有很多种:月亮与地球之间,是空间上的距离。也站在河边,也说“逝者如斯夫”,你和孔丘之间,是时间上的距离。白发如新,倾盖如故,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身边的姑娘不懂爱情,人与物与我之间,是心理上的距离。”
看完冯唐的这么多距离,我的第一反应是默默地打开了地图。在我所在的城市和我所牵挂的城市之间,是2218.4公里的直线距离。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按照我平时5公里30分钟的速度,假设我是一个不用休息的马达,日夜不停的跑上221.84个小时,也能回到家乡。如果放在古代,一个女儿远嫁200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基本上就真的等同于泼出去的水,一辈子可能再也难见爹娘。
所幸我们这个时代还有高铁飞机,地理上的距离一下子被打破了,别说隔山隔水,就算是隔着太平洋,24小时之内也能去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当年我毕业的时候,就是用这个理论,排除万难,义无反顾的来到了这个离家2000多公里的地方。
其实在看到冯唐的这篇文章之前,我也经常和人说起距离。因为每新认识一个人,总免不了要互问家乡在哪里。我们公司吸引了来自天南海北的人才,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孤身一人来到这个城市。每次说到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四川,青海,免不了仰天长叹一声,好远啊。随之而来的就是“那你为什么来到这儿啊?”说实话,一开始我被这个问题问了很多次,并且极其反感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为了个人追求这么年少无知加上厚脸皮的理由是万万说不出口的。而常见的易于接受的理由,例如我喜欢这个城市啦,我喜欢这里的气候啦,我男朋友在这里啦,等等,没有一个适用于这个城市!所以我每次都沉默的超级尴尬。
后来,等认识的人慢慢多了,我也不自觉的开始问别人,你为什么来到这个城市?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有非常尴尬的感觉,但同时我也悟出来了,问话的人其实根本没有兴趣知道你的答案,这只是谈到家乡,谈到距离之后,交谈的套路。自从明白了这一点,我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就从容了很多。
独自在异乡连续过了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之后,我对2218.4这个数字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一些。中国人过节好像都是为了团圆,而这就害苦了我们这些常年在外的人。尽管是普通的三两天,但是一到过节,好像空气中散发的都是不安分的粒子,让独处的人心乱如麻。虽然有电话,视频这些好东西,但心理上的距离还是很难依靠物理手段克服的。我一度怀疑,人是不是能感受到电磁波传递的细微差异,不然在2000公里的地方打电话为什么总是要比在1000公里的地方更难过一点点呢。
这种距离感还表现在物质上。当我说起我要开始穿棉袄的时候,对方回答说还在穿裙子吹空调;当我五点半说起马路上好黑好怕的时候,对方扔过来一张明亮宛如正午的靓照;当我抱怨超市的橘子酸掉牙的时候,对方发来一堆自然熟透的蜜桔并辅以流口水的表情;当我说生病难过的时候,对方隔着手机发过来一个爱的抱抱。每次看到这些也能欣然一笑,以为手机真的就缩短了人心的距离,但是真正脆弱的时候,才能明白,笑里的苦有多么蚀骨。
还有一种距离,是理解的距离。尤其是对于外向的内向型人而言,理解的距离最折磨人心。外向的内向型人是我乱编的一个词,其症状表现就是明明很内向,却在日常中装作非常开朗。心理学上应该有相应的解释,对应的各种人格什么之类的,我也懒得考证。
总之,我就是这样的人。平日里和人斗嘴,放声大笑,心里也觉得高兴,但是那是一种很空洞的愉悦感。因为我不会去判断,或者选择忽略与我交谈的是什么人,我是否喜欢和TA交谈,是否能谈得来等等。这种交流更像是写在我身体里的程序,让我流利应对外界不同类型的人。但是当黑夜降临,灵魂回归的时候,总感觉身体仿佛被掏空。。。。
而当遇到一个人,能瞬间洞察你的内心,理解你的感受时,顿时就能感觉到天地的能量正源源不断的注入自己的身体。那一刻,你所说的一切都是源自内心,而不是来自于程序。那种充实感通过对话就可以获得,促膝长谈,如同饱食美味佳肴。
通常情况下,我都相信,和这样的人之间,多少总有一些心灵上的感应。
虽然大多数的时候,前辈的经验都表明距离会淹没温情,但是年轻的时候总是太虎,听不进前辈的话,总当自己是独行侠。或许也是经历过这样的煎熬之后,才能慢慢体会到生活的意义。
2218.4肯定不是离家的最远距离,心可以越来越大,心也可以越来越小。想想而已,大不了哭一场,在全面奔溃之前,还是要渴望遥远的地方。
为人一场,谁还不是天黑闭眼,天亮睁眼,生前自己哭,死后被人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