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家上班的公司每周都要开例会,还要发言,每周最怕的就是这一天,要么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要说什么;要么信息泛滥,不知道怎么能说明白,怎么说才不会引起别人不耐烦。
上面的情况作为一个职场人都会遇到,只不过可能会是在不同的阶段。
表达不畅除了一些表达技巧的欠缺,根源还在于思维不畅,沟通表达只是一个人思维的外在体现,所以关键还是要提高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做到临场发言不仅要有话说,还要说明白。
表达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听明白,我们先要了解我们的大脑在接收信息时有什么偏好:1、喜欢归纳主题,在听对方传达的信息时,大脑会主动的归纳对方在说什么;2、喜欢归类;3、偏爱数字3,短时不能记住太多的内容,所以一般我们都说讲3点;4、有规律的东西大脑更容易记住。
上一篇《结构化思维》让你工作高效,生活清爽中已经对结构化思维有了详细的认识,结构化思维的特点正好符合了我们大脑的偏好。接下来,我们看看结构化思维是如何改善以上在临场发言中遇到的问题。
结构化思维方式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临场发言我们是没有太多的时间先去搜集信息,再归类整理(自下而上),所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更适合用于临场发言。
第一步,先确定要说的主题。
我们反复强调过主题和议题的区别,议题是我们要讨论什么,主题是我们对讨论的问题的观点态度。当别人提出问题时,可以不急于回答,逼自己选一个视角作为主题,而不是这个想说,那个也想说,没有立场,最后说了等于没说。举个例子(引用圈外商学院课程里举的例子),你在和几位管理者朋友聊天的时候被问到:“你是怎么驱动团队达成目标的?”这时你的脑子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一大堆管理和激励相关的信息。如果这时候你先分析一下,你的主题观点是什么再表达出来,比如:“激励员工不能只靠奖惩而要激发内部驱动力。”大家就明白你大概是要表达什么内容了。
第二步,搭架子
接着上面的例子,根据内部驱动力理论的三个要素: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搭一个空间要素架。然后进一步展开解释:“主要有三个方面:自主感,给到员工更多的决策权;胜任感,多花些时间去培养员工的能力;归属感,营造一个积极的工作氛围。”
第三步,填素材
如果你觉得上面三点还没有讲透,就可以填充一些示例和数据素材。比如自主感这一点,可以展开说明更多的决策权包括:员工可以自己安排工作时间、使用自己觉得合适的解决方法等。这样一来,整个表述就会显得严谨,符合逻辑递进,大家也会很容易理解你的话是什么意思。
实际情况下,我们很可能在一开始想不到明确的主题,那么这个时候,可以先从架子开始思考。还是刚刚的议题怎么驱动团队达成目标,可以先用时间顺序来缩小范围进行论述,比如之前使用过的、比较常见的架子,像是过去、现在、未来,这时你可能就会想到自己驱动团队的方法在不断改进中这一切入点;也可以使用程度顺序来缩小范围,比如说到驱动,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什么,这时可能就会想到要理解工作的意义,工作要有成就感,要有好的团队氛围等。当我们提前掌握好架子的时候,内容会显得清晰有条理,而且还会给人的感觉比较专业。而临时选择一个通用的架子,也不至于让你说不出话来。所以说,架子,是我们用结构化思维进行临场发言的关键。
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多积累架子,通过拆解别人的文章结构,找出关于某个话题的架子;遇到前人总结的经典模型要多搜集,并且联系实际应用场景,建立自己的架子库。平时工作中的写作和发言也要刻意的多用结构化思维,经常复盘,做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