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细胞学说我们可以猜想:最早出现的人类很有可能是雌雄同体。以这种特性在地球上活动并世代繁衍在当时的生物界应该属普遍现象,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生物最初都是雌雄同体。这是有可能的。就像直到人类进化到了今天,仍有雌雄同体的人出生。只不过经过几十亿年进化后的我们已经默认了人类应该是雌性与雄性分属不同的个体,因此毋庸置疑地认为他们是就是畸形怪胎,而从没有人觉得这有可能是“返祖”现象。
细胞学说认为:
1.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不可描述成“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因为病毒并不是细胞构成,1886年,在荷兰工作的德国人麦尔(Mayer)把患有花叶病的烟草植株的叶片加水研碎,取其汁液注射到健康烟草的叶脉中,能引起花叶病,证明这种病是可以传染的。通过对叶子和土壤的分析,麦尔指出烟草花叶病是由细菌引起的。);
2.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
3.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
4.生物的疾病是因为其细胞机能失常。
5.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6.生物体是通过细胞的活动来反映其功能的。
7.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以上内容来源于百度)
基因学说又称:所有动植物之所以性状不同,是因为基因的排列方式不同而造成的。那么人作为生物界比较特殊的一个种类,他之所以形体、五官、四肢、毛发与其他生物不同,也是因为基因在人体内的排列不同形成的。至于作为人的同类,有肤色、头发、眼睛、性别等差别,只是细节上的差异,并不影响作为人应有的各种功能,而且活动方式也大致相同;即便有些地方有差别,也可以通过相互学习和沟通而逐渐趋同。
从细胞学说的理论我们知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那么由细胞构成的人最初就应该是雌雄同体,而非一雌一雄。这是因为基因的最初排列也是遵循一个固定方式而排列的,只有这样动植物的进化基础才相对稳定。也只有这样各种不同的动植物性状才得以维持。
在雌雄同体的“人”形成之后,因为繁殖的需要,也就是“人”为了保证自己这个物种不被灭绝,从而寻找到一种自我繁殖的方式——即自我交配,并孕育出与“母体”性状相同的“细胞构成单元”——后代。这也是由基因的遗传功能决定的。这样的繁殖方式并不奇怪,就像植物的自花授粉现象。
根据基因学说,生物的进化并不完全是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而决定进化成比先辈更优越的个体(实际上基因的复制应该与母体完全相同才符合逻辑),而是由于基因构件复制时(作为某些有“亲和力”的基因个体会吸引周围的基因与自己相链接并成为稳定的基因构件)的“偶然错误”才产生了异变。因“偶然错误”产生的新的基因构件并不都是劣质的,弱小的或生存能力低下的,反而有超过母体的各种机能的可能,变得更加强大,更加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从而逐渐成为更加强有力的群体而存活下来。
当然也会有另一种可能:由于“偶然错误”而产生了雌雄不同体(科学家称之为遗传变异)。而且与原有的雌雄同体一样具备旺盛的生命力。这就为后来的雌雄作为不同个体并出现交配行为提供了可能。也许最初的交配并不以繁殖为目的,而是由于无聊或有趣而一发不可收。但是雌性个体因为受精而成为孕育后代的母体,恐怕当时并没有想到。
如果说雌雄同体通过“自我交配”实现后代繁殖,那么雌雄异体通过相互之间的交配而繁殖的后代必然在基因的优越性上更胜一筹。这也符合基因的遗传学说——生物进化,主要是基因及其突变的结果(来自百度)。由于这种交配方式的趣味性和后代基因的更加强大,雌雄同体这个物种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退化并灭绝就成为必然。
这里再说明一点:人类的最初都是近亲繁殖的结果。这并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