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其实很少追剧了,一是因为各种剧情狗血得难以同流,二是因为再难像以前一样剧里播着什么便信着什么一路看过去,有了自己的认知之后开始判断好恶,形成自己的看法,再不能什么都接受了。可是没想到寒假一空闲还是忍不住了解了一些剧,最终成功入坑《大唐荣耀》。
一路追着看到现在,感触着实不少,说实话当初点进第一集是因为了解到这部剧跟历史贴合得较近,而我前不久看《明朝那些事儿》对历史有了很大兴趣,也对历史有了与旧时枯燥的课本里不同的认知,因此带着顺带再了解了解唐朝那段著名的历史“安史之乱”的想法,我成功掉了进去,哪怕看得越来越心累,也仍未弃之。
自从看过当年明月的分析之后,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像自己以前想的那样简单,历史是历史,发生过的事情自然有其之所以发生的道理,所谓“存在即合理”,这句话不是虚言。
如今,看《大唐荣耀》,我已不复幼时心境,同样的片子,以前只拘泥于男女之情,而今倒是对各种人物关系抱有更深的兴趣。此时剧情的进展已经到了安史之乱的末尾,杨国忠已诛,唐玄宗退位,太子新任为皇,甚至连安禄山也被杀死,可是我却没有看到一丝丝暗流减退的迹象,反倒是为广平王和珍珠深深捏了把汗。
我知道他们的结局应该不可能好,我知道此刻在位的父皇比曾经的皇爷爷更加昏庸无能,毫无主见,我知道他们的再次相聚已经触怒了封建保守的父皇,无论怎么看都不好。
说实话,太子李亨的继位甚至让危机更甚。我以前只是很浅显地知道为什么好好的天下会被一些皇帝毁成硝烟四起,百姓怨声载道,但那些“为什么”都是道听途说的大道理,什么皇帝昏庸啊,听信谗言啊,宦官横行啊,吧啦吧啦,可是除了这些词,这些字眼,背后的所有故事与来龙去脉我都不知道。
所以小时候,我看电视剧看到不好的皇帝都只是觉得他们怎么这么笨,这么无用,光顾着鄙夷,却从来没有细细思考这是为什么。现在,《大唐荣耀》告诉了我为什么。
唐玄宗在位时,看着杨国忠、安禄山与东宫,准确的说是与广平王李俶明争暗斗,我觉得当臣子不易,当忠臣更加不易,而皇上在他们之间显得那么没有主见。我发现每当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谁要是抢先一步告诉了陛下,陛下就明显对听到的第一个“事实”更为相信,后面的人再据理力争,陛下要么就没了主意,要么仍是对后来的版本将信将疑,觉得第一个人说得是对的。
然后我就知道了,皇帝虽高高在上,然而却只被身边的人牵着鼻子走,所有人都知道真相,只有他被各种各样的说法蒙蔽着,也真是可怜。这个时候,皇帝相信谁说的话就至关重要了,偏偏杨国忠巧舌如簧,总是绕着法子说得皇上很高兴,说得与皇上的内心所期盼的所希望的答案相似,那么皇上必然就按照他的意思去“替他办事”了。无论别人再怎么劝说,他都心意已定了。
而后来登上皇位的太子李亨也是这样。他本就懦弱无能,被李辅国和现任太子妃联合起来哄得乖乖儿的,加之对皇家的所谓颜面看得无比重要,做的那些事真的是荒谬极了。他对太子妃言听计从,无非就是她说的话跟杨国忠对唐玄宗说的话是一个套路的——特别懂皇帝在想什么,知道他对什么事比较在意,晓得怎么“谆谆善诱”,更加懂得要时时刻刻拍马屁。看得我也是醉了。
有时候看得很着急,终极大Boss耀武扬威地滋长着自己的野心和计划,正派角色还处于连对手都没搞清楚的境地,偏偏那有话语权的高高在上的家伙还灭自己威风长别人士气,到时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正因为这样,忠义之士才生存得格外艰难。
其实最让我“长见识”的,是杨国忠之死。没想到要治一个罪恶包天的奸臣的罪居然要靠这种手段,什么手段?设计陷害。不过惊叹之余还是觉得这样也挺好的,毕竟看李俶在各种事件斗争里回寰地够久了,那狐狸尾巴是没那么容易抓住、抓稳的,这样至少来得快速些,也更加稳固些。
只是看到这里,心里不免还是有些荒凉。什么时候,治罪都变得那么困难了,果然奸臣当道久了,皇帝的智商都被忽悠低了,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忠义之士只能主动替皇上做决定了。皇帝做到这个份上,何其悲哉。
儿时没有明白的,如今看得真真儿的,虽然我明白这只是一部普普通通的电视剧而已,各种主角光环还是多多少少存在的,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从这些夸大重组的剧情中找到历史运转的蛛丝马迹。只是看得我的心,真的很累。
比男女主十集没有同过框还累。
果然是倾巢之下,焉有完卵。
有句台词是这么说的——
这前朝和后宫,乃是世间最龌龊之处。
我觉得拿来总结这部剧蛮贴切的。
嗯,还是快点结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