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还有一只飞走了
阿上两岁左右的时候,我陪他看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每翻一页,我都会问他些问题——这上面有什么呀?它们在干吗呀?……
翻到第九页,书里有一只蝴蝶在兔子身后飞,不是很显眼。我想练练臭小子的观察力,就问他:你还看到了什么呀?
他指着书本说:这里有两只蝴蝶。
画里的蝴蝶明明就只有一只。我提醒他:是两只蝴蝶吗?你数一数哦。
他一脸认真地往前凑了一下,转过头跟我说:这里有两只蝴蝶,还有一只飞走了,不知道去哪里了。
我一怔,这臭小子心思真够细腻的!原来在他的意识里,蝴蝶是成双出现的,必须有两只;虽然画里就一只,他也认为应该有两只——只不过另一只飞走了。
不知道臭小子什么时候形成了这样的认知。这可有趣得紧。
我们有些人,不少人,活了一把年纪,认知模式跟两岁的小朋友也没本质区别,都是类似地先有一个观念(或者叫偏见),然后把现实往观念里套。有时为了两者能合拍,还得费点工夫对现实做些剪裁。
当然,在臭小子心里,天下蝴蝶都成双的念头还是很诗意、很美好的。
二 不真的
臭小子大概两岁半的时候,有个学习活动正搞得如火如荼,我常在晚上装模作样地写笔记。
一天晚上,我洗完澡回书房,发现笔记本被拆了,纸张散落在地上。这事我心里有数,就把笔记一页页拾起来,拿到臭小子面前,跟他问话。
阿上,这笔记本是不是你拆的呀?
不是我。
真的吗?
不真的。
听他这话,我几乎笑出声来。我忍住笑,看着他继续问:不真的,那就是假的咯?爸爸再问你一次,这是不是你拆的呀?
他迟疑了一下,突然低下头小声说:爸爸对不起。
这就算认了。看他那委屈的小眼神,我赶紧安慰了他几句“勇于承认错误还是好孩子”之类的。
两岁多的小孩子就已经会说谎了,说好的“人之初”呢?
趋利避害,这是人的本能。臭小子为了避免可能的责罚(只是“可能”哦,事实上我肯定不会计较的),都会对亲爹撒谎,其他人呢?看来,只要涉及到利害关系(哪怕只是想象出来的),人说出来的话的可信度就得好好掂量掂量啦。
当然,利害当前也有诚实不欺的君子,这就得靠自身的修为去对抗本能了。
三 那个危险
外甥开开上周来家里玩。阿上把自己的玩具车护得死死的,不让人玩。我只好拿了一把小木剑给开开玩耍。
阿上在桌上摆好了汽车,一抬头看到开开在玩剑,马上大声说:哎,你不要玩那个,那个危险!
这话一出口,屋里的大人都笑了。明明就是不想让人玩自己的玩具,说出来的话可冠冕堂皇得很啊。小小年纪就知道忽悠人了,臭小子将来肯定比我有出息。。。
语言是个好工具啊,人们用它来交流思想,也用它来掩饰和包装自己的意图。
读书的时候有一次和几个同学去逛,在旧书店看中了一本书。钱不够,找旁边的同学借。
那人说:这书不怎么样。然后吧啦吧啦一堆劝我别买。
我正纳闷呢。另一同学把我拉到一边,对我耳语:你没听出来吗?他不想借你钱。
哦,哦。
听话不能只听在面上啊,还得结合说话人的立场和利益点,才能透过外包装听到弦外之音的真意。我功力浅,只能看破臭小子这种初级包装,对高级的复杂的多层的语言包装,就力不从心啦。要多修行才好呀。
想想,这些就是人性。只是在臭小子身上表现得简单、浅显,给我提供了一个轻松的观察机会;表现在成人世界里那就复杂、深沉得多了。这都是实实在在的人性的一部分,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它们的影子,你有,我也有。我想,要有足够的达观接受这些人性的弱点;比这更困难的是,要有足够的智慧来认清,这需要不断的观察、思考和历练,可能还需要一点机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