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1日,李艳平名师工作室成员聚集在一起,就记叙文教学课堂教学反馈这一主题进行活动。
首先,李校长就工作室课题完成情况进行汇总,梳理完成情况,规定相关节点。
然后,直奔主题就记叙文教学课堂教学反馈这一主题进行活动。先由这次活动的主讲李会娟老师就记叙文教学课堂教学反馈这一主题进行汇总汇报。汇报就两个点“文体知识与语言文字运用”与“关联”进行。
一、文体知识与语言文字运用
文体意识淡薄在语文教学中带来了一些问题,不同文体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文体意识不是单纯地具备某种文体知识,说到底还是语言文字运用。
什么是文体意识呢?简单地说,就是对不同文体有自觉的理解、感受能力,能根据不同的文体自觉选择适切的阅读方法和姿态,能根据表达的需要自觉选择合适的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来成文。文体是一种知识,文体意识更是一种经验,一种积淀,一种能力素养。
不能为文体而教文体。文体意识在语言文字运用学习中具有积极意义。要将知识和经验转化为教学行为中的积极能动的因素,转化为教学资源,渗透于教学目标和内容当中,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服务。从而让学生有准备的阅读、有目的地写作。
二、关联
(一)关联单元。
关注单元教学,注意课文之间的联系。 前段时间,工作室李会娟老师和张盈老师分别上了两篇记叙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一夜的工作》,下面就以这两篇记叙文为例谈一谈。《一夜的工作》是本单元最后一篇文章,教学应该注重将本单元习得的阅读方法应用到本课中。另外单元的语文要素,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怎么表达真情实感上还不够突出。也应该在学习前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这节课上去运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所在的单元便是认识鲁迅,文章有《少年闰土》(鲁迅与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侄女写鲁迅)、《一面》(文艺青年写鲁迅)和《有的人》(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一首诗)。语文园地“趣闻语文”讲了一个鲁迅12岁时“独角兽”对“比目鱼”的故事。这四篇课文加一个小故事在单元内形成层层递进的关系,所以在单元教学时要关注到学习与运用的关系。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在关注单元通整的系统性的同时,在进行具体某一课的教学时还要突破这一课的重难点。承前巩固很重要,但突破本节课重难点是当务之急。那就要明确这两课的地位与承载的任务。《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与《一夜的工作》两篇阅读文章一篇精读、一篇略读,在具体教学重要把握的基本原则就应该是精读课文学习语言文字、略读课文运用语言文字;一个在单元的第二课,一个在单元第四课。这些信息告诉我们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置的侧重要有所不同
(二)关联生活
1.搜集资料,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夜的工作》这两篇课文基于现在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对鲁迅先生、周总理的生活与工作知道的不多,感性认识很浅显。而对文章人物没有一个很深的感情基础是很难在情感上产生与作者那样的共鸣的,学习时体会也不深刻。教学前教师应关注教材的序列性,考虑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过的有关周总理的课文,比如:《难忘的泼水节》;另外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让学生有情感准备。
2.设置相关练习,关联生活。课文虽然只是一个例子,但却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课堂上,我们引导着孩子们发现优秀语言的魅力、文章结构的奥秘。如果仅仅停留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层面,语言文字不能为孩子们掌握。只有运用,贴近孩子们真实生活的运用才能真正掌握。如这两篇记叙文都是写人的,那么描写人物的方法我们就可以运用在描写同学、家人的作文上。
汇报完毕,工作室成员就在记叙文教学中的一些困惑 进行了反馈和汇报。
王麟老师说:班里的孩子写记叙文,会出现六要素齐备可品来如白开水般无味的情况。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张盈老师也说:这是孩子们没有情感在里面,或者是有情感但学习写人的方法却不会运用,情感也表达不出来。
琚小佳老师认为:这是阅读积累的问题,厚积才能薄发。
李校长指出: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我们可有由此来反观我们的教学是否帮学生发现了记叙文语言与结构的秘密。接着便以六年级下册课文《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为例,来谈我们可以如何去做。这篇文章我们要引导孩子们关注是作者如何写出了这感人的文章的:关注时间上的丰富,分别是一年级、三年级和六年级发生的事;事情上选取的丰富,有第一天上学放学时家人没来接的,有运动会的,有家长会的;语言上言简意赅的特点,如第一件事,共用了七句话,这七句话分别写的是什么,故事背景与原因、事件经过中的语言、动作与内心感受。
接着,黄皓琰老师提出了另外一个疑惑,那就是:一个单元中,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种子点,我如何在这样的单元思维下与文体意识的融合?
李校长说:这是一种与普通单元层层递进不同的单元结构,暂且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聚焦这一课的这一个点,进行针对性的拓展,习得方法;第二,我们也可以关联习作。
《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工作室成员且学且行且思,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