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的女人,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喜欢工作的,和不喜欢工作的。
Coco姐就属于喜欢并享受工作的。她享受工作给她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享受给家人创造更好生活的满足感,更享受随心所欲地为自己买买买。
她本以为,这就是她既定的人生轨迹了,直到前几天带儿子办理幼升小登记时,班主任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可能要在时间上做好安排,小学生有很多功课是需要家长辅助完成的,家长参与配合的程度,对孩子的成绩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送孩子来这所小学读书的家庭,大部分父母有一方是全职陪读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辞职陪读会让孩子在学业上轻松一些。”
Coco姐懵圈了, 班主任是建议她辞职吗?孩子上学,为什么要父母辞职?
为了能把孩子送进这所小学,他们卖了郊区的房子,咬牙换了学区房,银行还有400多万的贷款,好不容易搞定学位了,辞职?说笑了吧,辞职了外债怎么办?贷款怎么办?生活怎么办?
从来没有哪个年代的孩子,比今天的孩子面临更多的压力,也从来没有哪个年代的家长,比今天的家长更加气急败坏。
听家里有孩子上小学的朋友说, 每天都有好多作业是要家长辅助完成的,比如默写啊,出题啊,批改啊, 预习啊,背诵啊,签字啊,手工啊,墙报啊,还需要在手机上安装app做练习神马的。
某种意义上说,陪孩子读书,就是逼一个家长辞职。 我真是庆幸自己小学毕业得早,没给爹妈添麻烦。
2
朋友圈见过一个大姐吐槽,说每次她孩子成绩揭晓的时候,她都有一种想辞职的冲动,看到成绩就觉得好像是自己耽误了孩子,特别想辞职了好好监督孩子学习。
不过一般情况下,这种情绪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到下次成绩揭晓,再循环一次,就跟得了“考后综合症”似的。
我有个高中同学,是从外地来我们学校借读的,他妈妈为了陪考,辞掉了老家的工作,全职照顾他。他的成绩跟我差不多,稳定发挥的话,考个二本没问题。
可高考前,他爸突然给他下了军令状:你妈为你考大学连工作也不要了,邻居家的孩子读的都是一本,你考不上一本就别回来丢人现眼了!
他爸的话让我这位同学头皮一紧,然后,妥妥地考了个三本。
我还听说过有个奇葩父亲,是个企业高管,妻子是全职太太。孩子学习成绩中上水平,偶尔也能进前十名。可这位父亲,要么不管不问,要么冷嘲热讽,尤其喜欢拿自己当年的风光挤兑孩子。
你看看你这数学考的,你犯的都是低智商错误知道吗,我当年数学就没考过98分以下!再看看你这英语,我在你这个岁数,单词量早就10000+了!我辛苦在外为你打拼,你妈在家天天围着你转,你对得起谁?真给我丢人!
这孩子有个特点,小测验小摸底都能考出好成绩,一到大考就一塌糊涂。
后来也是被心理医生揭开谜底,孩子是这么说的,我是故意考砸的,我就是不想让我爸风光,我讨厌他自以为是的样子,我考好了,他会觉得有面子,我就是想让他丢人。
孩子,干得漂亮,你做到了。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巨婴国》中写过,强人的孩子常常通过自毁的方式,降低父母的自我价值感,以缩小自己与父母的差距。
上面这孩子应该就是自毁的典型案例吧。
3
王家卫的电影《一代宗师》里,有句经典台词,人这辈子,有的人活成了面子,有的活成了里子,能耐是其次的。
在中国,无论什么样的家庭,都特别在意孩子的成绩,即使有的父母以新意识自居,只要孩子快乐就好了,或者不计划让孩子走高考这条路,可是事到临头,还是会发现,自己的情绪严重地被孩子的成绩牵扯。
每年高考后,时常听说有孩子跳楼了,过去,这还叫新闻,现在,已是司空见惯。
武志红说,高考,表面上看,影响着考生的未来,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一个家庭的面子。
成绩好,一切都好。成绩不好,你会失去这一切。
被成绩决定论压着长大的孩子,他们的自我价值感非常低,通常会内化出非常卑微的人格,很难建立核心自我。
假如高考失败,让他们感到最痛苦的,也许不是成绩,而是无法面对父母、老师和同学。
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构建在成绩和外在评价上,失败会让他们的自我价值瞬间坍塌,产生毁灭欲。毁灭欲向外,会仇恨世界,毁灭欲向内,会攻击自我,极端的方式就是自杀。
即使熬过了高考,未来,他们生活中的坐标也不会很丰富。
我有个好朋友在重点中学当班主任,他说,现在从上到下都在说减负,减压,其实孩子们的很大一部分压力,是来自家长,现在的家长们都是重度焦虑症,要求孩子样样都得好,父母对孩子的期待,简直太可怕了。
郎朗的父亲,也是辞职陪娃大军中的一员,他曾因为郎朗耽误了两个小时练琴时间,逼他吞下30片抗生素自杀,他对郎朗说,你要像活不过明天那样练琴。
世俗地说,郎朗成功了,只是,不知道在他的内心深处,会不会埋藏了一些如履薄冰的东西,在人生的某个时间点爆发出来。
也许你会说,郎朗成功了,我的孩子也一定会成功。
只可惜,这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事,是“一定会成功”的,很多时候,只是我们“期待它会成功”,或者“以为它会成功”。
每个人的天资、特质、智商、 基因都是天生有差异的,从来没有哪位父亲把儿子的个子长得不如别人高当做失败,也没有哪位母亲因为女儿的皮肤不如别人白而耿耿于怀。
唯独对于学习这件事,无论是功课还是才艺,家长们的诉求高度统一,简直是,不优秀,不配活。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有时候,动物父母们反而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雄鹰从来不羡慕鲸鲨的孩子能在大海里畅游,猎豹也不会逼迫自己的孩子像飞鸟一样学习飞翔。
4
这些年,年轻的父母们都被“多陪陪孩子”绑架了,有多少父母,说是陪孩子,经常陪着陪着就变成“陪”在孩子身边刷手机。
其实,孩子需要的是陪伴感,稳定感。
陪伴,不是机械地待在孩子身边,而是无论什么情况下,爸爸妈妈都会全心全意地爱你,支持你。
奥巴马说,他最自豪的事不是当上了美国总统,而是在长达21个月的选战中,他没有错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
香港第一位女特首林郑月娥说,她两个孩子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请一个保姆,煮饭什么的,都是她亲自做,她觉得这个很重要,孩子要感觉到妈妈是照顾他们的。
Coco姐说,炫酷的人生,应该是先活出自己的精彩,然后再带着孩子一起装逼一起飞。
工作和孩子无法平衡的撕扯感,足以让每个女人憋出内伤。
我个人认为,父母的人生,应该是完整的,不应该被隔断。
对常年打拼事业的女性来说,辞职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也不要以为硬着头皮辞职了,就能安心陪伴孩子了。你骨子里是什么样的人,这辈子也不太可能改变了。
工作可以让人眼界更宽,知识更广,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影响孩子,成为他们的榜样。
如果你决定辞职照顾孩子,那必须明确,是你自己想要怎么做,而不是为了孩子,为了老公。
人类最承受不起两种情感,一是罪疚,二是无力。
如果你的付出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你会产生深深的付出感,而这付出感,最终会成为孩子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全职妈妈也不必觉得放弃职场就抱憾终身,多少人最初的辞职,变成了最后的创业,多少人一边陪孩子,一边出了好几本书,又有多少人,从懵懂的新手妈妈,变成了可以帮助无数人的育儿专家。
最难受的,是介于两者之间,工作和孩子都不选,原地徘徊纠结,无论对孩子,还是工作,都提不起精神,无法专注于当下,每天运行的都是自我消耗模式。
我们常常对环境不满意,其实是不满意于那个环境中的自己。
何不给自己培养一个新的兴趣,尝试一个新的领域,拓宽人生边界,一边卧薪尝胆,一边韬光养晦,一边准备随时换轨,说不定也能走出一片斜杠人生。
孩子都喜欢有力量的父母,与其望子成龙,不如自己成龙,无论怎么选择,努力做自己,就是最好的选择。
PS:昨天,一位很重要的粉丝跟我说,你再不更新,我就取消关注了,吓得我呀,连夜赶工。
真是吓死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