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八士
相较而言,《追龙》确实是经典之作,让观众在视觉上过了一把“追龙”瘾。
如果之前没看过香港黑帮片的人,大概连追龙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甚至与寻龙诀之类的混淆起来也不一定。
所谓追龙,是一种黑话,瘾君子点燃毒品,产生毒烟,他们吸毒烟,产生过瘾、兴奋的感觉。就像那飘散的毒烟一样,追龙短暂,缥缈,却令人上瘾,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毒品是,权力更是,权力是最好的毒药。
对于近几年屡出烂片的王晶来说,《追龙》可能更“追龙”。提起王晶,第一印象绝对是赌片系列,《赌神》《赌侠》《赌圣》《雀圣》,可以说是童年的回忆,很多人也是在这些电影里知道了周润发、刘德华、周星驰这些巨星。这两年王晶颇有江郎才尽的感觉,《澳门风云》系列烂到扑街,连发哥都救不了。
《追龙》还不错,但要说《追龙》=《雷洛传》+《跛豪》,就有点“讲大话”了。1+1>2,并不是这么算的。《雷洛传》和《跛豪》是经典,但并非不可超越,只是说《追龙》还有一定的距离。华仔再次饰演雷洛,显然轻车熟路,可惜的是,都26年过去了,并没有太大的进步。演跛豪,真的不该用子弹,虽然表现不错,但缺少了枭雄的豪气和匪气。至于女主,既不如叶童,更不如张敏,不提也罢。单从配角来看,无论是《雷洛传》还是《跛豪》,都别具匠心,用的恰到好处,吴孟达饰演的猪油仔、曾江饰演的雷洛,都是经典形象。
说多一句,当年的《雷洛传》,王晶就是监制,后来的《金钱帝国》,王晶是导演和猪油仔的扮演者,驾驭《追龙》这个故事,可谓是旧饭新炒,炒的好吃是正常,炒的难吃是扑街。
评价完这部片子,来聊聊当时的香港。记得当时我看完电影感叹了一句“不知道的人总以为香港是天堂,其实…”,话没说完,我同学来了一句“其实是地狱?”,不能说严重,至少在那个时代,黑暗无处不在,在阳光下运作。
如果要按时间划分,几十年的香港历史可以分成三段,1974年ICAC成立之前,1974至1997,1997至今。显然,ICAC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简单来讲,在廉署成立之前,香港社会是贪污和黑社会盛行,实际上是警匪一家。其中代表人物就是雷洛和跛豪。
雷洛原名吕乐,1920年生人,偷渡到香港,从普通警员干起,1956年当总华探长,1968年退休,1974年逃往台湾,2010年病逝。他在任期间,建立了一套警察贪污机制,光明正大的向黑社会收取规费,分配给各级警察。
跛豪原名吴锡豪,62年偷渡到香港,以卖白粉起家,是义群的老头,与新义安、14k、和胜和并列四大家族。75年被捕,判刑三十年,1991年逝世。新义安大家比较熟悉,众所周知的向氏家族就是大龙头,新义安由向前建立,向前在53年被解出香港,龙头由其子向华炎接任,86年被捕,强哥就接任了,然后漂白,进军娱乐圈,拍了一系列黑帮电影,包括《雷洛传》。
雷洛和跛豪,正是警匪合作典型,实际上雷洛的上位,无论是哪部片里,都是出身黑社会的岳父给他钱买探长坐的。跛豪搞黄赌毒,雷洛充当保护伞;雷洛要升职,跛豪给资金支持。这种关系,与其说是兄弟情义,不如说是权钱交易,互相利用罢了。这样的警匪合作,在当时的香港无处不在,是摆在明面上的,在当时的香港警队中,无人不贪。
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首先由于当时大陆环境,广东一带很多人偷渡香港,无以为生,于是滋生了大量的黑社会人员,跛豪和雷洛都是逃来香港讨生活的。黑社会的大量存在,港英政府并没有采取严厉措施,当时的警员薪资才一百元,根本不能满足生活。工资不够,收费来凑,于是警匪合作,贪污盛行。说白了,雷洛将收费制度化,明确化,建立了一套新秩序。与此同时,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经济飞速发展,百花齐放,高度繁荣,这样的社会情况下,缺少监察和制约的警察,贪污是无法避免的。
等港英政府回过味来,成立廉政公署(ICAC),直接从学校招人,他们的薪资达到了惊人的五六千块(此时的警队探长,不到五六百),廉署将吕乐、颜雄、蓝刚、韩森四大探长列为通缉犯,四人先后出逃,顶风作案的跛豪则被抓捕并判刑三十年。
无须过度渲染这些枭雄事迹,时势造英雄,初到香港的雷洛和跛豪,不是一开始就奔着做大佬来的。《追龙》里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颇有亡命之徒的霸气。还是比不上《雷洛传》那四个字:为了吃饭,来得实实在在。
是的,人那么拼命,只是为了吃饭。
江湖人是过河卒,江湖路是不归路。出来混的,都是拿命拼。
江湖就是这样,有人上位,有人扑街,有人跑路。
最后,看这种电影,最好看粤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