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7日 | 转眼就2018年了。啧啧。
我曾经好为人师。
因为从小喜欢读书,喜欢的门类又杂,总知道很多偏门左道的东西,有时候聊到一个话题,或者有人倾诉某个烦恼,总是忍不住要指指点点评论一番,再给出一番建议。现在可能时不时地仍然如此(强大的惯性行为模式)。
关于给建议这件事,最近遇到三番有趣的领悟。
第一番,是一个很接地气的朋友,有次感慨到,别随便给人建议,给建议之前要先想想,自己有没有这个资格。
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我想了想,嗯,还真是,好为人师不是人人都那么喜欢的,没准儿,人家心里透亮,听你bb的时候,正在心里不耐烦着“你算哪根葱”呢。
恰巧最近又读芒格,芒格也在自我调侃,因为好为人师,总喜欢给建议,往往不被人给待见(虽然我觉得老爷子挺可爱,但从他身边的人反馈看,当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时,和他交谈的人,不见得有多愉快)。
第二番,是看一个非常资深的产品经理说,自己现在劝人不超过5分钟。
她说,自己年轻的时候,特别爱劝人,掏心掏肺,声情并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听得人也常常频频点头。然后末了,却仍然不会有所改变。
现在明白了,很多时候不是当事人不明白道理,而是恐惧束缚住了ta的手脚。所以当她年纪渐长,5分钟劝不动的人,绝不多说二话。相形之下,她更倾向默默地观察,束缚住这个人没法动弹的因素是什么。
这让我想起来,我刚工作的时候,总觉得一个和我要好的姐姐,在和恋人的相处中不快乐,花了大量的时间劝分手(这...我也是绝了...)。现在回想起来,果然,没想明白的不是她,而是我。是我根本没有看出来她内心的那一层恐惧,和恐惧带来的犹疑。
第三番,就是大学。大学里说,故儒者为教亦同,励己而化行,修身而教施... 故圣人为教,不强人以从,不严法以迫人,不夸以示人,不以外而忽内,末而忘本。
大学也挺有意思,它没说不让你劝,没说不让你教,但让你换个路子,不许强行灌输,不许勉强行为,不许严令禁止... 一堆的不许,只让你做好自己,然后推己及人,和修身齐家也是一脉相承。
如果说前面两番,一个是让你别劝,一个让你适时放弃劝,大学则是让你换个方法“教”,但是它不讲这个以身作则但“仍然教不改”的问题。
推测有2种情况:
1)只教化可教化之人,将不可教之人,交给“法” --》这个应该也是实际历代统治者在做的事儿 -- 外儒内法 -- 能用树立榜样和典型解决向心力的问题,就不太需要诉诸政法,但是严法一定是要有的,软硬结合,太软太硬都不行;
2)儒家的理论下,默认国民有一个设定好的理想角色在,有“顺贤德”的大样本集体人格。
按你胃,我觉得放在现代个体身上,其实大学给的算是个好建议:管好你自己,让别人看着办吧。
至于对朋友劝个5分钟,我觉得,那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