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能以自己“所是的”感到被爱
我想问你一个问题:
你是谁?
。。。
如果你先是大脑一片空白
然后回答是:
我是一个老师/妈妈/...
那么你大概不知道自己“是”谁
这里面我想请你意识到一点
“是”和“做”
是两件不同的事
伊能静在她的TED演讲中提到
她在印度修行的时候老师嘱咐她
去“成为”
而不是去“做”
“人类”的英文是Human Being
Being 即为“是”,“成为”
我为什么要提这个呢?
我们在亲密关系当中的一大困扰
即为,我们无法以自己“所是的”感到被爱
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一大需求
即为,被看见,以我们“所是的”被看见
“可是为什么修来修去
我还是无法以自己“所是的”感到被爱呢?”
这是很多人的困扰
虽然并不一定以这种准确的形式被表达出来
但是这的确是大多数人的状况
不“感到”被爱
我们来到这个地球上有自己预设的参数
我们有自己独特的喜好、欲望和行为方式
但是
在我们人生的早期
这种独特的、本真的特质并不一定被看见和尊重
对大多数的家长来说
孩子应该是他们想要的样子
当孩子做“对”事情的时候
她得到正向的回应
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
她得到负向的回应
这个“对”与“错”是以家长的意志来评判的
而孩子是通过大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的
当大人夸她很会画画的时候
她认为自己“是”会画画的
当大人说她很调皮的时候
她认为自己“是”调皮的
当一个小孩很怕黑的时候
他可能真正的原因是想象力很丰富
如果家长的回应是
“宝宝会害怕黑哦,是因为会想象出可怕的东西吗?
宝宝的想象力好丰富哦”
这样孩子的本真的特质“想象力丰富”得到肯定
而如果家长的回应是
“有什么好怕的?胆子这么小!”
这样孩子把“胆子小”这个特质开始与自己关联
在自己的“所是”中掺入了家长投射的观点
我们处于情绪的黑暗时代
大多数人不知道怎样彼此“看见”
所以这种“投射”的现象经常发生
于是孩子认为自己所“是”的
掺杂了各种各样大人给她的标签
这些标签
可能很大程度上与她本真的东西相矛盾
或者完全淹没了自己本真的东西
这样一来,孩子会开始困惑
不知道自己到底“所是的”是什么
也就无法以自己“所是的”感到被爱
但是问题并没有到此为止
这个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
是家长只回应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会走的时候
家长特别的欣喜,夸赞孩子
当孩子说了一句讨好的话
家长会笑,会抱抱她亲亲她
家长无法跟孩子“呆在”一起
当家长只回应孩子的“行为”
而对孩子的“存在”没有回应的时候
孩子的“存在”没有得到反馈
孩子也就无法了解到自己的“存在”
换句话说
在这个孩子的认知里,她的“存在”并不存在
也就是,孩子的“所是”并不存在
在孩子的自我认知里
她是那些“行为”
她自己真正的“所是”并不存在
这是为什么我们拼命“做事”来获得价值感
拼命“做事”来值得爱
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是
无法以自己“所是的”感到被爱的原因
因为这个“所是”并不存在
* 受Teal Swan视频启发而写 *
爱情魔法,
带你遇见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