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篇:曾经的性启蒙小黄书,如今横切开来给你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萨宾娜和弗兰茨这一对情人,在很多价值观的认知上,都恰好相反。
-1- 隐私
对萨宾娜来说,隐私是每个人所必须妥善保管的私物,放弃自己隐私的人就等于放弃了一切,而保守着隐私,才能生活在她所认为的真实之中。一旦她的爱被公开,爱就会变得沉重起来,而无法承受。这也正是她和弗兰茨最终分手的直接原因。
因而在萨宾娜的价值体系里,“公开的隐私”等于“重”,而“隐私”,既是“真实”,也是“轻”。这点和弗兰茨恰恰相反。对弗兰茨来说,“生活在真实之中就意昧着推翻私生活与公开生活之间的障碍。”,和萨宾娜偷情的这九个月,他持续地感受着生活的不真实。当他向妻子坦白,并和萨宾娜一起离开时,“他感到自己越来越轻。他终于对自己说,九个月之后他生活在真实之中了。”因而在弗兰茨的价值体系里,“公开的隐私”等于“轻”,而“隐私”,既是“不真实”,也是“重”。
再回想到特丽莎,对她而言,保留隐私是她逃离母亲的阴影的唯一希望,在这一点上,她和萨宾娜对于轻重的定义,观点是相同的。有趣的是,两个人却分别是“重”和“轻”两个极端的典型代表。
【思考】你是否也有不想告诉任何人的小秘密?在你看来,有隐私的生活,和完全公开透明的生活,哪一个更为真实?
-2-背叛
萨宾娜一直以来都没有一段稳定的感情,因为她能在一次又一次对感情的背叛中,体会到激情和快乐。背叛,对她来说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进入到未知的状态。在萨宾娜眼里,没有什么比进入未知状态更奇妙诱人的了。这也是萨宾娜不同于常人之处,对一般人而言,恐惧来自于未知,未知可能意味着恐惧,但萨宾娜感受不到这种恐惧。
萨宾娜的背叛,并不针对某人,或者某段感情,而针对背叛所导向的未知所带来的愉悦感。这是一种靠感官享受所驱使的,没有方向感的背叛方式。因此萨宾娜每一次的背叛,都使她离最初的反叛越来越远,也离她原本想要在未知里得到的愉悦感越来越远。我们自然会像书中一样,提出疑问:
“倘若(背叛)这条路走到了尽头又怎么样呢?”
昆德拉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他只是告诉我们,在刚开始的背叛带来的愉悦之后,萨宾娜并不知晓自己隐藏在背叛欲念后的深层目的。她为了背叛而背叛,甚至发展到渴望背叛自己的背叛——背叛,这个原本让萨宾娜一直享受着的生命之轻,反而成为了她生命中的“非如此不可”,背叛,成了她“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也就是实际上的“重”)。
想通了这一点,再来看萨宾娜对于墓地的特殊嗜好,也就显得不那么突兀了。墓地代表着一切生命的终点,也代表着背叛这条路的尽头。在长期背负着“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实际上的“重”)之后,墓地可以给萨宾娜带来最大限度的解脱。死亡,是对生命的终极背叛。
对于弗兰茨而言,他一直都没有意识到,更能迷住萨宾娜的不是忠诚,而是背叛。因为他自己认为,忠诚在种种美德中应占最高地位,忠诚使众多生命连为一体,否则生命将分裂得支离破碎。忠诚,是他的“真实”,也是他的生命之“重”,他虽然会因为偶尔“轻”的出现感受到一些放纵的快感,但总体而言他更习惯于“重”的状态。因此,当萨宾娜不辞而别消失在他的生活中之后,弗兰茨意识到——
“看不见的女神萨宾娜,比陪他周游世界和他总怕失去的萨宾娜更能使他幸福。”
他挥别了萨宾娜带来的不忠诚的可能性里所包藏着的“轻”,回到了自己正常的,脚踏实地的生活。
【思考】你是否也时有叛逆之心,希望打破规则、找寻自由?在你看来,循规蹈矩、自由自在,孰轻孰重?
-3- 闭眼
弗兰茨在做爱的时候喜欢闭上眼睛。闭上眼的世界,在他看来是无限的,当整个人融化在黑暗的无限之中时,自己也就变成了无限。他同时体会到,一个人在他内在的黑暗中长得越大,他的外在形态就变得越小。读到这里时,我对弗兰茨这个一向软弱、被动、古板的男人,倒是有点刮目相看。
萨宾娜对于闭眼的理解是:黑暗并不意昧着无限,却意味着观看事物时的不满,被看事物的否定,以及拒绝观看。
这和萨宾娜对于未知的向往,多多少少有些自相矛盾的地方,毕竟未知和黑暗,很多时候是如影随形的。这也许说明了,萨宾娜对于“可感知”这一点的要求非常高,即使是“未知”也不例外。再回到上一节里讲到的——死亡,是对生命的终极背叛。既然如此,为何萨宾娜不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以便从“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里解脱出来呢?我猜想,答案也许正是萨宾娜对于未知和黑暗的些许自相矛盾之处。在萨宾娜看来,黑暗,意味着对事物的否定;死亡,代表着无穷的黑暗,因而意味着对存在的否定(这点在“永劫循环”里也有印证)。所以,萨宾娜会欣赏墓地,但不想早早将自己埋葬于墓地。换言之,萨宾娜明白,生命的终点是虚无,一切背叛的挣扎都将归于虚无。但早日奔向虚无,并非她存在的意义。
我还没有研究过昆德拉的哲学理论,但从他这本书看来,毫无疑问应该属于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一派。萨宾娜就是个明显的例子。早早的看破了人生的虚无,仍在通过背叛不断地反抗,她存在的意义何在?一直吝啬于给答案的昆德拉在此处给出暗示:
萨宾娜对于隐藏在自己背叛欲念后的目的无所察觉,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不就是目的所在吗?
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就是生命的目的所在。存在的意义,就是存在本身。
【思考】闭上眼睛,你能看到什么?是无边无垠的广阔天地,还是漆黑一片的幽闭空间?
-4-轻重
重新回到轻和重的话题上来。昆德拉在全书中,一直试图引导读者思考的两大方向:
一,“轻”不一定意味着轻松和积极,“重”也不一定意味着沉重和消极。四大主角里,托马斯和特丽莎,一轻一重;弗兰茨和萨宾娜,一重一轻。所谓的“轻”,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非如此不可”,其内核还是“重” 。“重”是人生的主旋律,确实有其荒谬之处,但也自有其出路——
“必然,沉重,价值,这三个概念连接在一起。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价值。”
二,“轻”和“重”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点在四大主角的事例里已有多处分析。除此之外,由轻到重的转换:昆德拉以贝多芬为例——“他将琐屑的灵感变成严肃的四重奏,把戏谑变成了形而上的真理”;由重到轻的转换——“不论谁,如果目标是‘上进’,那么某一天他一定会晕眩”。
之所以要做这么多“轻”和“重”的思考,并在人物之间做各种形式的交叉对比,是希望读者们能理解,昆德拉的这些人物性格的设置,对于轻重的解释甚至是隐喻,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即同一概念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变化性)。“轻”和“重”,对于不同人而言,或者对于同一个人的不同角度而言,或者对于同一个人的相同角度的不同阶段而言,其定义都可以是不同的。
米兰·昆德拉在他另的另一本书——《小说的艺术》中曾经说过:
“小说应该毁掉确定性……确切地说,小说家的才智在于确定性的缺乏,他们萦绕于脑际的念头,就是把一切肯定变换成疑问。小说家应该描绘世界的本来面目,即谜和悖论。”
在我看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对昆德拉的这种艺术创作理念的绝佳展示。
最后一篇解读:永劫回归和媚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文 |乐之读
写有深度的书评| 开有思想的书单
“读书是为了体验不同的世界,那是非常愉快的事情。能通过读书进入其他世界,这是最让我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