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美学作为一种准体系研究,内含“天才说”,“无用说”,“古雅说”,“境界说”四大板块,《王国维:世纪苦魂》中将其做了深刻的剖析,前辈之人的灼灼言辞,这里不妄加评论,论知识体系,境界经验,吾辈皆不如。
高中第一节语文课,老师就谈及《人间词话》中所言:古今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人间词话》众人皆以为是历史文学诗作,而恍然曰哲学也!人本忧思也!王国维的哲学思辨基点源自叔本华,但却不是嗟来之食,囫囵吞枣,更不是书呆子式的背诵,在吸吮叔本华的过程中,确实倾注了自己的胆汁与胃液,他既吃草,也吃高蛋白,但挤出来的是牛奶与血,分明带着自己的体温,脉动与气息,不可否认他对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与中西美学走向的深远影响。
在读书前,我一直在思考,为何叫‘世纪苦魂’,这其中有何缘由?一句话,由天才情结与人生逆境的严重失衡所酿成的灵魂苦痛。越是天才,越能看透生存意志的原型,也就愈加忧郁。
“何为方寸地,弄戟森纵横?闻道既未得,逐物又未能。衮衮百年内,持此欲何成!”实为天才灵魂的深刻悲恸,从《红楼梦评论》到《静庵诗稿》,再到《人间词话》,王国维也经历了对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的学识领悟到情态反刍,最后突破性的学理再创。其间,叔本华不是丢了,而是被充分消化了,过滤为王国维的血液与骨髓,与他对人生的关怀,及对中国诗词的形而上的感悟,融为一体。
青年王国维与晚年王国维是两个存在,他最终弃哲弃美。但无论何时,再读其书,“钻味既深,神理想接”。“五十一年,只欠一死”,1927年,他从容赴水,但他殉的并非清,而是殉文化,荡气回肠,凝重而悠远。
此为绝唱,又是宿命。
青年王国维作为20世纪中国人本自觉之先驱,最后自沉,是传统之情难以舍弃,如黑洞般吸引,使得王国维在晚年时幡然自首,打倒青年时的自己,此为宿命也!但无论为何,其书可品,其节可歌,其才可颂,其学可学,其人可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