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良、恭、俭、让。论语故事后面的故事
今天要分享的是论语学而篇一节里面的故事。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一开始子禽不怀好心地来找子贡, 他明明知道孔子周游列国有从政之心,那他故意问子贡”老师参政这是自己求的还是人家自愿给的”。子贡要是答得不好的话他可能一状就告到老师那边去了。那子贡能怎么回答, 他也不能够违心的说都是人家来找老师的,但说这是老师自己求这样的顯的跟一班人無異。
子贡毕竟是师兄没落入子禽的圈套 ~ 這也告訴我們。不要从对手给的选择挑答案, 对手给的答案一般都是有陷阱的,怎么回答都是错。要自己判断出答案。
子贡回答的很得体。他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这样立马把孔子和一般人就做了一个区分的 ~ 孔子的高度跟一般人是不一样的。孔子德以配位从政的话可以造福人群,一般人只是为了私利而从政。从政是祸殃百姓。
大家觉不觉得子贡的回答非常得体。简直没有更好的答案了。
那大家觉得孔子会对子贡的回答满意吗?
子贡的回答: 温、良、恭、俭、让。对普罗大众来讲是个金句。也已传承万世。但对孔子来说就不是这样子的。温、良、恭、俭、让,其实都是在形容一个人的外在行为但孔夫子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内心,从他对自己的描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内心循序渐进慢慢强大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用最后一个词,反映内心变更强大的状况。
要使一个人的内心改变,变得更强大是很难的。当初王阳明为了成为圣贤也是历经千辛万苦,最后看破生死关头才成圣的。我们学论语后,是不是常常也碰到要怎麼实践的問題。
我们的目標不一定要是達到成為圣贤的境界。但还是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