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去看一个朋友。老爷子得了癌症,躺着病床上神志不清。然而他们曾经最引以为豪的小儿子却未在身边。问及其近况,老太太眼中暗流绝望之色,唯有一声长叹。想当年,老两口常常将其二儿子挂在嘴边:学习成绩优异,一表人才。后来考到民航做了飞行员,更是锦上添花,几乎成了亲朋好友眼中“高富帅”的代表人物。却不知后来为何染上了赌瘾,早早的从空乘退役,辗转了多个职位均难长久。老两口将自己在市区的养老房卖掉换了郊区的公寓,只为给儿子还债收心。原本想赌债还清,儿子可以重头来过,待在二老身边好好过日子。却不料现如今连人影儿也找不见了。
从医院出来,已是傍晚时分。细雨霏霏,徒增寒凉。来来往往行人穿梭,个个面无表情,脚步匆忙。于是更觉人情冷漠,孤独无依。无端地,想起央视一个寻亲节目,曾经一期是一个弟弟带着年过半百的父母从农村老家来寻找大学毕业的哥哥。家中条件不好,为了供应村里唯一考上名牌大学的儿子上大学,举家筹款,只为有朝一日学成归来。然而大儿子毕业后九年时间,音讯全无。多次寻找未果,家人都以为儿子遭遇了不测。 然而摄制组却在一线城市找到了生活得有滋有味的大儿子。节目现场,大儿子西装革履地走上台来,父母及其弟弟哭作一团,而大儿子竟面无表情,滴泪未落。令现场嘉宾为之愤然。
有人说,是不是现在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导致高学历而未必有情商。 也有的说,是不是因为现在的通讯太发达,信息量太大,以至于过去不被人注意的事件都会瞬间成为新闻。而我觉得,这样的现象是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遗留问题,是“中国式成长”模式下的必然产物。
曾经,我们的父母经历了那些物资匮乏、教育匮乏的年代,以至于对于我们的成长,带有强烈的“功能论”和“目的至上”的特质。不但整个人生的意义在于做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一个幸福的人,追求快乐人生,充实满意,或健康活泼),更重要的是,它认为儿童的存在,是为了变成成功而有用的大人。教育,被当做了底层社会实现向上级社会提升的工具。山里的孩子,只有通过学习、考试、上名牌大学,才有可能走出大山,留在城市;而普通的市民,也只有通过考试,拥有更多更高的学历,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飞跃。当然,商业环境也存在提升的机会,但对于资源不足、情商有限的普通人来说,学历教育貌似是更容易触及的通道。所以,教育的功利性必然会导致人们价值观的功利性。这就好像,我们都曾经听到自己的父母“教育”我们说:“再不好好学习你长大了就得扫大街去……”而我们,是不是也曾经这样威胁过自己的孩子呢?
我们,为了成功而活着。我们,为了名利而活着。于是越来越多的真人秀节目受人追捧,越来越多的网红以各种方式吸引人们的眼球。出名,发财,住大房子,开高级车子,潜移默化地成为了我们追求的方向。我们不断地向前奔跑,却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在无数个孤独的夜里,我们只有抱着手机,刷着一些若有若无的段子。我们的路上没有爱好,没有快乐,没有诗意和风景,只有别人和远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把所有学过的知识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才是教育。而如今,将我们的所学忘光之后,剩下的。。还有什么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是真正的、灿烂的、独特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对于我们的童年,我们无力去改变。唯一的,希望我们可以从现在做起,做一个不那么功利的人,做一个有趣的人。只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开辟一个多彩的环境,给予他们一个没有功利的童年。也算为这个社会,从温饱向小康的过渡,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