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显示,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874万人,再创新高。毫无疑问,大学生面临的求职压力和竞争越来越大。
如果你是名校毕业生可能轻松获得年薪40万、50万的工作,甚至更高。但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可能找个月薪5千的工作都不容易。很多大学生更是属于被动就业,缺乏职业规划,几年之后容易陷入职业瓶颈,那时想做调整已经太晚。
十几年的HR生涯,我见证了太多这样的案例,让人惋惜。
为此,我通过大约半年的时间调研、梳理与总结,提炼出让普通大学生快速找到好工作的10大求职攻略。帮助大学生快速进行职业定位,快速选对行业和工作单位,提高面试通过率,避免掉坑,少走弯路,不留后悔,从而赢在职场的起跑线。
普通大学毕业生能月薪2万吗?看上去很遥远。其实,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职业定位和求职方法,找到月薪2万的工作并不是天方夜谭。
本专栏希望能帮助普通大学生找到月薪2万的工作,即使第一份工作没有达到2万,但是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也能更快地帮助你赢得求职竞争,更快地实现月薪2万的目标。
我们先来看看一个迷茫的大学生从月薪5000到年薪30万的故事。
2016年9月,我收到了一份朋友推荐过来的简历。按理说,朋友推荐的简历肯定要好好看看,然而不到 10秒钟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简历上的男孩子阳光帅气,毕业3年间换过4份工作,3个行业。碍于朋友情分,我还是给了这个男孩子一个面试机会。
面试时,我发现这个本应该朝气蓬勃的男孩子异常憔悴。我让助理倒了杯茶,想让他喝点茶能精神点儿。男孩子很礼貌的说了声“谢谢”,随后我们进行了聊天式面谈。
一对一的面试,我从来不喜欢危襟正坐,一脸严肃,我喜欢营造平等的气氛,让应聘者可以清晰的思考,轻松的表达。也正是这种轻松,这个男孩子给我敞开了心扉。
原来他家境比较贫寒,性格内向,直到毕业也一直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当年的8月份,一次偶然的回家,深深触动了他。
南方的8月正是最热的时候,他帮助母亲在自家的玉米地里采摘玉米。烈日下,母亲汗流浃背,不停的用毛巾擦着汗,微驼的背影显得那么单薄。那一瞬间,他鼻子一酸,泪水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
回到城里,他发誓一定要早日找到工作,好挣钱给家里减轻负担。很快,他就去了一家不到500人的小公司做了行政助理的工作。也很快,他离职去了另一家公司做安全咨询助理。
3年过去,换了4份工作,可依然找不到方向。听了他的故事,我很惋惜,也很同情,但我没有录用他。我只是引导他对自己的职业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对动机和特质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也让他重新梳理这3年的工作经历。
半个月后,我把他推荐到了另外一家企业。如今3年多过去了,他做得很好,已经是一个小团队的项目经理了,工资也从入职时每月5000元涨到现在的年薪30万。
——《2016年的一次面试经历》
那如何让大学生在求职的时候告别迷茫,变被动为主动呢?
给大家分享一个法则:“W-F-C”法则。
“W”就是你想要做什么(want),“F”就是你适合做什么(fit),“C”就是你能做什么(can)。这个法则的三个要素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根据重要性来排序并寻找最优组合。
首先,明确你想要做什么?这是一个深层次的动机问题,它关系着你对某件事能否保持持续的兴趣和动力。没想清楚这个问题,根本不用去考虑适合做和能做什么。
比如说你人力资源专业毕业,你的性格和特质也适合做人力资源工作,但你内心并不想做这份工作。那么这个时候,你应该在第一时间把人力资源工作从你的求职意向中剔除出去。
做这个抉择,需要坚决点,很多大学生没有勇气做这个剔除的动作,总喜欢广撒网。其实这很多时候在浪费时间,而且很有可能会浪费自己3年、5年甚至10年的时间。因为,就算你做了这份工作,你会发现自己不太开心,甚至感到痛苦。于是,你会无比纠结,继续坚持吧,不开心,转化职业吧,有风险。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黄金时间也就20年,如果因为这个问题浪费了3年、5年,太不值了。所以,从今天开始,你要反复问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连续思考一个星期,然后写出自己的答案,这个答案可以是1个、2个或者3个,不要超过3个,并将它们排好序。
比如,我有个学员最想做的3个事情是:1.想做一个有影响力的政治家,2.想做一个行业有影响力的管理大咖,3.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公司,哪怕小点也没关系。写好了,然后我再用下面要讲的F(适合)和C(能)的逻辑来思考到底怎么进行抉择。
其次,考虑你适合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以后能在这方面取得多大的成就。越适合你的职业,你越容易取得成功。
究竟如何判断自己适合做什么?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做分析。
第一种方式:借助人力资源领域流行的很多测评工具,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自己测一下。比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性格测试、卡特尔16PF人格测试、DISC个性测验、PDP性格测试、大五人格测评等等。
这些工具没有好坏之分,我们在测评的时候,一定不能迷信某一种测评工具,再好的测评工具也有不准的时候。所以,我建议大家可以用2-3种工具来做对比测评,比如综合运用PDP性格测试和大五人格测评。
第二种方式:问一下你身边的同学和老师,让他们列举你的三个优点。不需要问太多人,5个就够了,然后看看哪些优点排在前3名。基本上,排在前3名的优点就可以作为判断你适合做什么的重要依据。
当然,你也可以综合使用两种方式来做判断,尽量使判断客观些。
第三,就是你能做什么?能做什么,其实在这个法则中最不重要。因为,你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用不到。而且,就算你现在不能做,你也可以学。所以,能做什么,这个只是锦上添花,虽然它能帮助你在职场中的起步比别人快。
上面,我们通过“W-F-C”法则,对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有了基本的判断,接下来就是寻找最优解了。
我们可以把这三个要素用三个圈来表示。很显然,最优解就是这三个圈的交叉部分。想做的、适合做的和能做的都有交叉的地方,那不用犹豫,你的职业选择就是这个最优解。
然而,事实往往没有这么好,很多的时候,只有其中两个圈有交叉。这也没关系,因为不影响我们的判断。
现在,我们来寻找次优解。按照重要性顺序来分析,显然W(想做什么)和F(适合做什么)的交叉部分就是次优解。你想做的也是你适合做的,这个解也不错,你的职业选择完全可以选它。因为你有了动力、兴趣和潜质,“不能做”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那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呢?当然有,只不过不能称之为“优解”了。
第三选择,就是W(想做什么)和C(能做什么)的交叉部分。你想做的和你能做的有吻合,虽然没有前两者好,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可以做你想做的。只要你想做,有时候环境会改变你,慢慢的你就适合了。
两个圈交叉还有一种情况,就是F(适合做什么)和C(能做什么)出现交叉。这种情况,我一般不建议大家选择这个作为职业定位。因为,最重要的W(想做什么)没有出现,所以这种情况下,我建议优先把W(想做什么)作为自己的职业定位。
最起码,先做自己想做的,实在做不了,再去考虑适合做的。因为你选择的职业如果不是你最想做的,你容易身在曹营心在汉,要想做好也不容易。与其这样,还不如先在自己想做的方向拼搏一把。
分析完了,现在让我们回头看看我的学员在“W”(想做什么)环节中提出的最想做的三件事。他又是怎么选择的呢?
第一件,想成为有影响力的政治家。这个被在分析“适合做什么”的时候剔除了,因为他觉得他的性格不太适合。
第二件,想成为管理大咖。这个他分析了下,觉得自己有这个潜质,可以朝这个目标努力。但是成为大咖需要有强大的平台作为背景,所以他就要努力进入某一个强大的平台,最好是世界500强企业。
但是这种机会,毕竟是比较少的。如果有机会进入最好,没机会那就先努力,先往管理的方向去发展,把职业目标定位为综合型管理人才。
尽管直到今天,他都没有进入500强企业,但是他自己的管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虽然不敢说自己是大咖,但起码也能在某些场合发表一些比较重要的意见了,同行都很尊敬他。而且,他还很年轻,还有很多机会在等着他。
第三件,想做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因为他在第二件事情上做的还比较成功,所以第三件事就先放着了。
最后,再强调一下。大学生求职时,一定要善用“W-F-C”法则来做自我分析,做好职业定位,卡好职业赛道。只有做好了职业定位,才能避免在职场中走弯路。
做好了职业定位,就可以任性求职了吗?也不能,因为还有其他很重要的方面要考虑。比如行业如何选择、就业城市如何选择、就业单位如何选择等等。接下来的第二章和第三章,会给大家一一分析这些问题,欢迎大家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