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给蓬蒿公益基金会捐了5000元,并在朋友圈为蓬蒿剧场的众筹进行大力宣传。于是我很好奇地去调查了一下蓬蒿剧场,和其所有者王翔的故事——这是一个心脏带着六个支架的牙医,以一己之力挽救中国戏剧艺术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王翔个人和剧场官方发布的信息以及各种报道中,充斥着各种数字。也许是一种职业病吧,我在感动之余计算了一下这些数字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实。
蓬蒿剧场,存在九年。
上演600多部、3000多场戏。
连续承办八届中国最大的国际戏剧节--“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
5000余位中外艺术家,在这里创作、呈现自己的艺术作品。
30余万位观众,在这里发生过最美好最温暖的艺术生命体验。
——王翔:我的生命邀请书(第一封)
https://mp.weixin.qq.com/s/9Vv2xkNeMLBP_5CnFtL0SQ
如果王翔本人提供的30多万观众数据是真实的,那么按照蓬蒿剧场的最低票价70元计算,九年来的累计票务收入应为30 x 70 = 2100多万,平均每年收入在233万以上。
2008 年 8 月成立于北京东棉花胡同35号;迄今上演剧目200余部,演出场次逾1500场,平均每年演出300场左右,观众人数逾13,500人。其中国内中文演出占 50%,两岸三地及国际交流演出占20%,策划组织国际艺术节占30%。以跨文化国际交流、艺术节、出品剧目为主要活动内容。
——蓬蒿剧场官网介绍
http://www.penghaotheatre.com/introduce/penggaojieshao.html
按照官网每年平均观众13500人的说法,累计观众应该不到15万。王翔是蓬蒿剧场的所有人,与官方给出的数字能相差如此之多,实在令人费解。如果官网的数字是真实的,那么每年平均的票务收入也有70 x 13500 = 94万。
不过有一点官网和王翔的说法是一致的,那就是每年平均演出300多场。我没有去过蓬蒿,但去过两次同为小剧场的鼓楼西剧场,两次都是爆满。作为北京最负胜名、拥有众多铁杆粉丝的独立小剧场,我相信上座率绝对没有道理低于60%。
蓬蒿剧场有86个座位(可加座到100)。按每年演出300场,每场上座率60%不加座、最低票价70元计算,每年平均的票务收入为300 x (86 x 0.6) x 70 = 104万。如果按照100个座位,80%上座率计算,每年的票务收入将达到168万。
但是开业至今,每年最低30万元、最高50万元的票房收入一直没什么变化,“这是蓬蒿剧场唯一的收入。”王翔说,因为不走商业路线,“每年需要补贴70万元”。
——《暸望东方周刊》
http://www.lwdf.cn/article_1207_1.html
不管是根据王翔本人、剧场官方给出的数字,还是根据已公开的信息进行估算,蓬蒿剧场每年的票务收入保底100万绝对是没有问题的,很大概率在150万以上。而不是王翔经常说的“最高不超过50万”。
王翔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剧场每年他都从自己的牙科诊所利润中给蓬蒿剧场补贴70余万。如果按照每年票务收入30-50万进行推算,也就是说剧场每年的运营成本应该是100-120万。
北京市东城区政府从2011年起,每年给蓬蒿剧场提供150万(据说今年减到了50万)的补贴。这样仅靠政府补贴就足以维持经营、每年纯盈利100-150万的蓬蒿剧场,凭什么还需要王翔个人每年补贴70万?
7年过去后,房租从当初每年的24万元,经过30万元、60万元,涨到了93万元,还有每年作品制作费四五十万元,10多个员工的薪酬三四十万元,水电及办公成本二三十万元等。
——《暸望东方周刊》
http://www.lwdf.cn/article_1207_1.html
从上面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知道蓬蒿的运营成本大概构成为「房租+工资+办公」。作品制作属于投资行为,不应归纳到运营成本里。当下剧场的运营成本应为房租93万+工资40万+水电30万 = 160万。
综上所述,蓬蒿剧场盈利不多甚至略有亏损我是相信的。但要说它难以为继、命悬一线,需要老板持续垫付巨资,更需要大众持续捐款进行支持,我是不信的。
在这个时代,只有生存下来,才有资格发出声音。谁没点压力,谁没点困难?然而王老板一直扮演着一个惨兮兮的形象,扛着公益的大旗号召大家捐钱,乃至于强行贷款收购房子,然后挨个点名有投资能力的艺术家和企业家进行道德绑架式的“筹款”……对此,我不发表意见。
商人就是商人,不要当演员,演着演着连自己都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