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鼠法则 麻雀效应 蜘蛛定律
寒假模式已正式开启
正所谓教师的修行在于个人
最后的总结该怎么书写
还是得现在规划一下
阅读,广泛阅读饿瘦法则
就位列第一位
今日所学
饿鼠法则:警惕
1925年,美国科学家麦开,做过一个特别的实验。他将一群刚断奶的幼鼠关在不同的笼子里,分成两拨观察。
第一组幼鼠,每天吃得饱饱的,日子过得非常安逸。
第二组幼鼠,提供的食物量只有前一组的60%,大多数时候它们都处于饥饿状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这种喂食方式,实验结果令人大为震惊。
第一组幼鼠行动迟缓,毛色暗淡,活了不到3年就相继离世;
第二组幼鼠却精力充沛,毛色光亮,最终寿命超过5年。
这就是著名的“饿鼠效应”。
老鼠要维持生命,就要保持微微的饥饿感。因为饥饿感会加深老鼠对生存的渴望,会不断刺激它寻找下一顿食物。人也是如此。要想在复杂的社会中生存,就要警惕那些唾手可得的安逸。保持一定的饥饿意识,才能从容应对波诡云谲的世界。
过去的三年我们经历了很多,在一个起伏动荡的大环境中感受生命的不易,感受危机的无处不在。就像有些人说到那样:能活下来就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面对天灾人祸,我们祈祷奇迹;面对战争,我们怀着一颗悲悯之心却只能尽量避开。不是漠不关心,只是爱莫能助。现实只能是自渡者渡他人。
未来是什么模样,谁也说不准。命运共同体也不是命运唯一体,环境不安,人心何安?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和关系,我们只有常怀警惕之心,方能求安。
麻雀效应:变化
在这个充满钢筋和混凝土的城市中,极少能有飞禽可以跟人类共存,除了麻雀。
对于鸟类来说,城市的噪音、光污染和汽车尾气都是致命的威胁。因此大多数鸟类都会选择远离人群,寻找更为僻静的生存环境。
麻雀却采取了与众不同的策略:它们不仅主动进入人类的居住地,还根据人类生活的变化来适应和调整自己。
过去,麻雀的食物主要是昆虫和植物种子;现在,它们学会了在垃圾堆里寻找食物。
曾经,麻雀通常在树洞里筑巢;如今,从烟囱到排水沟,都可以成为它们的安家之地。
麻雀效应告诉我们要适应环境的变化来及时改变自己,一味地固执己见不见得是好事。古今中外许多的事例都给我们启示,鸡蛋从外打破是灭亡,从内打破却是新生。无论何时,能主动更新自己的能力,就能在时代的蜕变中稳稳屹立。
不断适应变化,是一个人面对未来最大的底气。
蜘蛛定律:苦熬
蜘蛛的生态习性是:
首先判断昆虫经常出没通行的地方,然后选择有利的位置,编织一张大且牢固的蛛网。但网织成以后,不见得立马就会有食物送上门来。蜘蛛会为了一只飞虫,等待几个小时,甚至是一整天。在飞虫到来之前,它一动不动地在蛛网的中间,或者在蛛网的一旁。有时候等待一天,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是只要坚持下去,它们总是能捕到猎物的。蜘蛛获胜的秘诀也许是苦熬,用耐心和细心守候胜利。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类面临的困境和难题远比小小的蜘蛛多,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就是苦熬的劲头。
过去的三年我们面临的很多的难题,有的甚至是生与死的考验,大是大非面前如何抉择,生计与前程之间谁更重要?事情有分大小,但结果有大小之分吗?真的无法用有限的眼光和经验来丈量,但度过难关才是最终的理想。这时候就要学会蜘蛛的苦熬,用决战到底的劲头去面对它。
很庆幸我在这个清晨学到了这三个新词,让我拓展了新知,让我坚定继续学习的念头。懒惰是会蔓延的,从一个念头到一个行动,从一件小事到对待所有事情的态度。斗志会耗损,一支会动摇,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与其哀怨不如自救,还好,我还有求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