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时的电梯像往常一样拥挤,走楼梯自然是明智之选,从大厅出来的时候发现下雨了,于是我快步走向地铁站,才十月末,却明显感受到寒意来袭,秋天总是短暂的,没有半点日光的天空显得格外阴暗,南方尚且如此,或许现在的大西北即将迎来初冬。
收拾书桌上的杂物时,无意间翻出来一本书《漫长的中场休息》,不知道它什么时候被我藏在了最隐蔽的地方,想来曾经肯定是下定了不在翻阅它的决心,我拿着这本书,愣了许久,想起了送书之人,藏书本就不多,送书的人自然少之又少,所以,想忘掉送书的人怕也是不容易。
这本书我确实还没有翻阅完,便被我无情的“打入冷宫”,在仅仅不足一掌的手机屏幕里,被塞满了各种各样的阅读APP,但我常常阅览的却不超过三款,草稿箱里几十篇未写完的文章也被我丢弃在一旁,有时候觉得,我甚至忘记了书本纸张的味道和触摸的质感,这是我所怀念的记忆。
对于送书之人无法忘怀的记忆就像是印象中小说里的主人公一样根深蒂固,许多年后,所想起的关于这本书的记忆总是和某个人分不开,如果你不想你的朋友忘记你,你就送他一本书,并嘱咐他一定要坚持看完。
不可否认,阅读可以使人平静,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来自于周围的声音太多了,有时自嘲: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的人是笨蛋,而现实生活中以这样很累的方式活着的人比比皆是,用大众的条条框框去审视自己,似乎成为了一种衡量对错的标准。虽然不用活成“圣人”那般伟岸,但是最起码的价值观还是得有的,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显得尤为重要。
阅读的时候像是在剖析他人的世界,但是很少去解读自己的内心,或许是读不懂自己。
很多著作之所以经典,历经百年,经久不衰,跟我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那些伟大的作品除了涉及到许多的学科知识外,无一例外,都离不开对于“人性”的探讨,反映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而阅读是将两个跨时空的年代连接在一起的最好方式。
我和强子认识至今已超过十年,中学开始便是同学,他一直是老师和同学眼里的三好学生,在身为学渣的我眼中,他就是生活在“光亮”里的人,瘦瘦的脸颊上永远是一张笑脸,那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几个人的微信群时常会弹出消息,强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了江苏工作。
距离上一次见面已经过去了快一年,18年春节期间,记得那天很冷,道路两旁的积雪还未融化,我们在离家附近的一家小咖啡馆里呆了一个下午。那时的他满富激情的跟我规划着他和她的未来,我由衷的为他感到高兴。
几个月前,通过一个电话,从电话里得知他跟女朋友分手了,从他很平静的话语里能感受到他的不安,作为朋友,我并没有说一些怂恿他不要放弃之类的话,没有脱口而出:不就是失恋嘛?这样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口吻。
我只是简单的了解了一下他们的情况,我知道此刻的他只是想有一个值得信赖的愿意倾听的人在旁边,不需要太多修饰的安慰的话,我知道我不能帮他捋清混乱不堪的思绪,从头到尾,异常平静,最终,他选择不打扰曾经的回忆,不打扰彼此未来的轨迹。
对于这样的选择,作为一个旁观者,除了惋惜,我无能为力。
这大半年的时间里,他拼命的工作,甚至不放过每一个周末,我知道他依然还是他,并没有因为迷茫和糟心的事停止不前,偶尔能看到他朋友圈的动态,基本上都是与工作有关,几乎看不到无处安放的情绪。
国庆假期的时候,我微信上问他假期打算去哪里,他说上班,虽然只是他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可那一瞬间,我的脑海中闪现出很多画面。
当我们所有人都觉得:工作填满了我的生活,这种工作模式应该被唾弃时,当我们追求自由,呼吁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时,他却主动拥抱忙碌的生活,让本该属于自己的有限的空间被“麻烦”填满,甚至让我产生一种他好像乐在其中的错觉。
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们都在改变,仿佛长大是一瞬间的事,怀着期待和恐惧去迎接明天,不给自己留后路,因为我们深知退无可退。回过头再来看五年前,十年前的自己,迷茫大同小异,幸福不尽相同。透着一股无以言表的傻劲。
比起被动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我反而觉得主动的接纳生活带来的压迫感和拥有有条不紊的心态才是值得让人钦佩的。
有时我觉得强子像极了刘同笔下的强子,一样的固执,一样的勇敢,一样的温暖。
愿我的朋友,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不会低头,昂首阔步,不惧怒吼的狂风。
想起《冰与火之歌》里小恶魔说过的一句话:把你的弱点当成你的铠甲,一旦你从心里接纳了自己的弱点,就再也没有人可以用你的弱点来伤害你。
哆啦A梦的时光机终究是童话,总有我们不想要的结局,总会有留恋的过去,我相信时间是治愈伤口最好的良药,未来的路既漫长又短暂,漫长是因为至少还有半个世纪,短暂是因为此生已经过去了接近三分之一。
伤口总会凝结成疤,伤痕也会渐渐消失,痛是真的,慢慢的忘记也是真的。
五月天的《知足》里有句歌词唱到:终于你身影消失在人海尽头,才发现笑着哭最痛。
最痛的莫过于我们曾谈天说地,畅聊人生,如今各自安好,互不打扰。曾经的情感是真挚的,如今的距离也是真切的。
才上大学那会,经常往返于两个城市之间,而火车也承载和满足了我对于远方的憧憬,在时常疲惫不堪的状态下,偶尔也会遇到具有趣味灵魂的人。
慢热型的性格学不会自来熟,几乎不和陌生人搭讪,发呆是最常见的状态,占据了整个旅程大部分的时间,不是因为我们冷漠,我们终究是各自旅途中的过客,在到达各自终点的轨道上相遇了,不会因为近在咫尺,而选择相同的轨道,短暂的相遇偶尔也会成为愉快的经历。
有一次,对面坐着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女孩,厚厚的镜片,脖子上挂着相机,路途乏味枯燥,大家相互聊天,从交谈中得知她是要去旅行,她已经去过很多地方了,一个人看过夕阳下的海边,登过险峻陡峭的悬崖,跟我们分享她在中缅边境拍的照片。
一个人曾每天徒步30公里,一个相机,一个背包走过了许多我们憧憬的地方,也认识了许多的驴友,让我不由得很惊讶,我难以想象她这样一个瘦弱的女孩仿佛什么也不怕,一时间不能理解是什么指引她不畏艰险,选择这样一条铺满荆棘的路。
她热情的给我推荐一些热门旅游城市的青旅,她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向往深深的感染着我,甚至让我有一种说走就走的冲动。
在惊讶和羡慕的同时,更多的是反思,要选择怎样的方式过一生?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认知之间的摩擦碰撞,火花四溅,点燃了希望,散发着未知的光芒。
除了旅行者,更多的是因为生活奔波于城市之间的打工者,拖家带口,偶尔四目相对,捕捉到小朋友稚嫩的目光,生活的艰辛没有带走他们的笑容。
我也曾无数次幻想倘若有一天可以走遍全世界,去世界上散布在各个角落里的“遗珠”。去寻找未知的惊喜,体验这个世界的神奇,漫步于冬天的北海道,仰望极光下的夜空,在中古世纪的城市里听街头艺人演唱,跟不同肤色的人交流,感受不一样的人文,用眼睛去记录遇到的每一个瞬间,用心去感受每一份感动,最大程度的感受精神上的思想的碰撞,我想那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
回到现实中,很多事想想就好了,比起诗和远方,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如何在生存和过得更好之间转换的游刃有余才是当下要考虑的事情。
村上春树30岁才开始写小说,在三十岁以前的他整天为生活而忙碌,波澜不惊,整日守着小店,本分度日,在某个夕阳西下的下午,看棒球赛的时候,毫无征兆的冒出一个想法:他觉得自己也能写小说,于是开始了创作之路,村上春树对自己如何成为小说家,这样回忆道:突然有个东西闪现在眼前,于是对万事万物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
有时候我们确实过于心急,急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却没有考虑自己是否做好了成为这样的人的准备。恰恰又是因为我们快节奏的生活所受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不一定每个人都有抓住它的能力。
愿每个迷路在这个纵横交错的高楼大厦中的你,只是短暂驻足在十字路口,稍作休息,静心等待,指引你前进方向的路灯在黑夜中总会如约而至,安抚你那颗焦灼的心,就这样,沿着灯光,头也不回的走下去。
你的随手点赞对我而言是莫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