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三岁半了,语言表达不断丰富。她知道语言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意志,也可以表达疑惑。因此,生活里的她随时秒变为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
1
“为什么我不能站着撒尿?我也想站着撒尿。”
“因为小弟弟是男生,你是女生。”
“妈妈,我们在哪个洲?那小弟弟在哪个洲?”
“亚洲。””那米兰家也是在亚洲吗?”“对的,他们也在亚洲。”
如果不写下这些文字,我还觉得这孩子平时咋那么多话,嘴巴一刻都闲不下来。两个娃的妈妈,我分分钟想爆炸。
我这才恍然大悟,孩子已经充满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而我态度如同天气一般,阴晴不定。我时而耐心,时而沉默,时而态度尽失。我只在偶尔兴致起的时候,给孩子读本绘本。事实上,孩子在发问的时候,就是最好的育儿时刻呀。
孩子的兴致是本,我的兴致是引导,而非主旋律。我平时的作为根本是在舍本逐末呀!
孩子在表达兴趣时,有很多信号,这些探索欲的需求,是可以被满足,也应当被满足。探索,发问,求证,认知,这是学习力的大前提。
2
今天孩子奶奶买了一大袋雪饼,放在厨房的玻璃橱柜里。
我拆开大袋子,给弟弟妹妹各自一个。妹妹指着橱柜里的雪饼说,为什么那里的雪饼要大。
我以为是孩子在无理取闹,这厮又想多吃,嫌我给的不好。我没耐心地看了看妹妹,她正望着自己手里的雪饼包装。我再瞅瞅橱柜里的大袋包装,真的是这样的,她手里的小,橱柜的大。
大袋包装上的代言人及其图片,是小包装的代言人和图片的五倍大。
我回答到,“嗯,是这样的。”
“因为只有这样,咱们才可以从远远的地方看到这个雪饼。做雪饼的厂家才可以多卖雪饼,这样他们会生意越来越好。”
“这个就像刚刚咱们从幼儿园回来的路上看到的饭店前的led灯一样,让远远的人,就看到了,哦,我们卖鱼汤,蔬菜炒肉。”
貌似我的解释有点儿长,孩子好像听懂了似的没有再问了,这一轮的十万个为什么“总算”告一段落了。
两个娃的吃喝拉撒把我的耐心点一点点吃掉,自己能量之塔也不亮了。对于老大,我的标配语录是“干嘛呢,利索点,赶紧地;快点儿,妈妈说得话听见了没。”
我是不是偶尔可以放慢脚步(仅仅的偶尔,对孩子也是大大的启发,即使做不到总是),听听看看想想孩子的初衷是什么,她的观察点在哪里?”
事后,我想到这次的为什么,为什么我一开始会误解孩子(哈哈,我也是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了?)
3岁半的孩子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精确度有限。作为妈妈要头脑清晰,逻辑条理地表达,并示范给孩子清晰准确地表达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让孩子有模子可以参照。
比如,妹妹在表达两个包装的图片大小不同时,只是说橱柜里的大,自己的手里的小。
这是她目测判断出来的结果,一个大一个小,并试图用语言把观察结果表达出来,差在精确度罢了。
这个小事,也是我教授语言表达的过程。下回宝贝可以说,“妈妈,怎么橱柜里的包装图片那么大,我手里的图片那么小。”这样演示给宝宝的过程,让她学会如何能够更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现实生活,永远是最实在的育儿素材。宝宝都是在具象,情境里获得认知,学习技能和思考方式的。动动动,现实中和宝贝们动起来吧。
3
有人把育儿的过程,比作是牵着蜗牛在散步。牵着蜗牛,我们何尝不看到自己,那个时而充满期待,时而焦躁,时而喜悦,时而失落的自己。
没关系,就这么修行着呗,和宝宝一起前行在修行的路上,一起做行走中的“十万个为什么”。
众乐乐,多有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