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了解了这些内容,也许会让你更好的进行爱的沟通。
一、观察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作者提到了这样一句话: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数学里有这样一句:不要相信的眼睛和观察哦。意思说,很多图形和结论是需要证明的,看到的不一定就是最终的结果。所以如果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人们往往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在日常的交流中,我们经常在话语中带上了自己的主观色彩,如:他这么年轻就这么有钱,一定傍大款;她太事儿等等,然后这样的评价,像漫天柳絮一样,在春风的作用下,飘散开来,矛盾也就产生了。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着“下定义”的毛病。遇到一件事,或看到某些人,第一时间就以自己的主观思维去下定义。这是一个最简单,最快速的方式,但也是最不负责的一种习惯。
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改变这种惯性呢?
在听到这些评论性的言论时应该多留一个心眼,多问一句:怎么了?为什么?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区分观察和评论。
评论性的言语:
1、你看他生活不检点,所以她还没嫁人
2、他是好人
3这事情太简单
观察行的描述:
1、她读书的时候谈了很多男朋友
2、每次有困难找她帮忙,他都会同意
3、这件事情大多数人都完成了
就上面的情况,原本只是评论性的言论,但是多想一下,就能够区分出观察和评论,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更好地做出自己的判断。多做观察,再给出判断,有利于有效的沟通。
“非暴力沟通”不是反对评论,而是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所有的评论都要基于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如,榴莲这种水果,有人认为它不臭,香甜美味,有人觉得它臭气熏天;或者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要过河,水牛说水很浅,松鼠说水很深,小马自己下河试了试,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水不深也不浅。所以,沟通中所产生的某些矛盾和负面的情绪,有时候并没有什么深层的原因,不过是这些“评论性”的话语惹的祸。
说话时多做一些观察性的描述,而非评论性的言论;倾听时多做一些询问,或者多做一些观察,而非盲目听信,如此一来,沟通便会变得柔和并且充满善意。
二、感受
草木无情,人有情。我们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着自己的感受,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好像越来越去隐藏感受, 现实禁锢了我们的感受,于是我们就像是监考里的犯人,习惯了服从权威和现实,而非聆听来自内心真实的声音。隐藏自己的感受,绝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往往和人们的成长经历、教育环境密切相关。比如,小朋友们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里有其他小朋友来做客,看中了自己的玩具,父母会怎么做?
情况大致可分以下三种:
一是,把玩具送给这个小朋友;
二是,让小朋友玩会玩具,但不给他;
三是,征求自己孩子的意见。
如果我生为人母,我定会选择第三种做法,因为它可以培养孩子更善于、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学会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让别人猜。如今的快节奏,每个人都为自己生计而奔波,匆忙的前行,哪有时间去照顾别人的感受?所以更多的时候,你要学会清楚、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喜欢、讨厌、兴奋、郁闷、渴望、感动等等。如果,一个人不经常表达自己的感受,就有可能陷入一个死循环:不会表达感受——觉得人们冷漠——更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觉得人们越来越冷漠……其实未必是大家冷漠,或许只是自己过于苛求。把感受说出来,沟通将变得更容易,只有你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别人才会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在说出自己的感受之前,你是否会区分“感受”和“想法”?明天的文章中继续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