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服、浑身舒服。这是看完《最爽的一天》后最直接的感受。
在产出与贩卖焦虑如此普遍的今天,看完这样一部电影实在是太舒服了。
这部披着鸡汤外壳的影片,传达与展现的并非路人皆知的励志故事或是生命最后一刻的奇迹发生。相反,它很不励志也不太浪漫,患有肺癌的安迪最后还是走了,其实没有患癌被误诊的本诺手上纹着代表安迪的半休止符继续生活。
故事情节实在不算新颖,本诺、安迪,两个身患绝症的年轻人,贷得一大笔钱,飞往非洲度过最后的时光。旅途中有笑有泪,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几个片刻分别是:安迪首次体验性/爱后与本诺的交心;在安迪因恐惧难以入眠的夜晚,两人在脚手架上的一场惊险对话;以及最后,他们回到了医院的天台,看了一场日出。
“那种激烈的感觉…就好像…我正在死去。”
安迪的脸上是澄澈、闪着光的愉悦与期冀,让人不禁感叹,如此年轻、本应拥有更多可能的生命已在走向消亡。
本诺把这美妙的体验称为“小死亡”,由此两人对不久将来即将来到的“大死亡”的恐惧又少一分,旅途也从此处转折,后来的两人越发疯狂也对彼此越发坦然。
非洲城区的夜晚,安迪始终因为忧惧难以入睡,于是本诺带他来到工地高悬的脚手架上。他们的背后是城市夜色模糊而斑斓的光点。
本诺把安迪的氧气罐攥在手里站得很远,怂恿他爬过去才能把氧气罐还给他。
安迪颤抖着腿不敢站,本诺干脆把吗啡塞进自己嘴里。
安迪紧紧抓着栏杆,终于小心翼翼地挪到本诺身边。
“反正我们都会掉下去的。”
“问题在于在那之前我们要做什么。”
在呼啸的夜风中,安迪渐渐抛却了对死亡的恐惧,褪去了层层叠叠的束缚。
既然从脚手架上坠落即是死亡,那我们已将死亡踩在脚下。
他们回到了最初的医院楼顶。
我体验了从未有过的快乐与刺激,遇见了重要的人。在这之前的人生浑浑噩噩也好,枯燥无味也好,不知所往也好,都没关系。我知道你还有很多留恋的,我也是。我还是不想就这样死去,但此刻的风吹在脸上好温暖。我想这就是安迪最后一刻的心声。
“要日出了,树木都开了花。到时一定会很漂亮的。”
本诺为安迪裹紧了毯子。
安迪对本诺说:“无所谓时间跟地点的,对我来说重要的是跟谁在一起。”
“我觉得我得到了最爽的一天。”
安迪最终如愿笑着死去。
本诺与安迪从一开始的被诊断“无药可救”的被动选择死亡,到临近末尾两人在悬崖上讨论谁先开枪的主动选择死亡,这是一场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扭转,从“我们要死了”变为“死亡是我们的。”
电影最真也最好的一点,是没有让奇迹降临。
安迪最终没有等到那个可以拯救自己的肺,他其实讨厌钢琴也讨厌莫扎特,最后那个半休止符却留在了本诺的手背上。本诺想回到妻儿身边,最后还是看着她们组成新的家庭,开始与自己无关的幸福生活。
人生的无奈岂是死前的一场旅行就能化解的?
本诺还是寂寞一人,安迪没有战胜病魔。这场旅行看似什么都没有改变。
但当本诺的女儿用本诺的方法尝试制作橙子蜡烛,当本诺在法庭上说出:“我感谢这次误诊。”,当安迪留下的影像中有这样一句:“本诺是我最好的朋友。”一切都不一样了,
到最后是非常简单的。风渐渐停了,太阳不算烈,但却把我晒得火辣辣的,我头发里有盐粒,双唇有着金枪鱼与橙汁儿的味道,本诺坐在我对面,像是跟我相识了许久的老友,确切来说,是十七天。
我很喜欢安迪在旅行最后的自述,他再也不焦虑地翻看那本《死前最应该去的一百个地方》,试图从他人的文字中寻求真实感与慰藉。因为他不再在意了,他不再刻意探寻自己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一个无所成就的钢琴手又如何?一个没有点击量的临终直播者也不错,这都是他人生的一部分。
在影片看似激情而自由的氛围下,蕴含的是一种冷静而智慧的生命哲学:死亡是我们的。面对死亡,没有所谓的正确态度。正因为死亡是我们的,态度应由我们定义。
影片没有强行喂一碗鸡汤,让我们珍惜当下,不要到生命最后一刻回首时充满悔意,或是鼓励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避免像两位主角一样,临死时碌碌无为又无比迷茫。
正视自己的人生也正视死亡。这才是影片想告诉我们的。